2016-08-13 16:35:56
小時候,大傢還是住在那種平房裡時,因著晨起的匆匆和中午的落寂,晚飯時的熱鬧都無以復加。夏日的傍晚,夕陽斜斜的照過來,沒瞭中午的炙烤,花椒樹和海棠也長出瞭一口氣似的。但東傢西傢的炒菜炊煙什麼的升騰起來,南北味道、個人風格的味道混合雜陳著,也搞得人七情六欲。連孩子的戲耍和寫作業,都有點心不在焉和急匆匆的應付瞭。
之一
叮叮當當滋滋拉拉之後,分享是一定的。於是在各類的色香味裡品嘗和評點,或是被各類味道和感覺沖擊。同樣的一道菜或是主食,都會在不同的傢裡不同的味道,讓人感受每一傢的幸福,和對飲食的敬畏和獵奇。但中國的博大精深或許就落在瞭那廚房的兩把刀上瞭,生熟分開,剩下來一刀在手,睥睨萬物,盡在刀下,切削砍剁,多細的活兒多粗的力,刮鱗剝皮取籽兒,變幻萬千,遊刃有餘。
“民以食為天”不單純是個吃飽問題,更關系到生命尊嚴和活著的意義。花樣翻新和質樸回歸,永遠是中國兩把刀所要面對的,充滿創造力,充滿回歸精神。活著就是為瞭吃,不低俗也很正義,因為裡面的創造和欣喜讓人幸福。據說,歐洲現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裡有一種叫“Living in Kitchen(廚房神器)”,無非是“民以食為天”的另類解讀。但什麼東西一進入方式的解讀,自然有點矯揉造作和儀軌化,雖然終於知道吃的快樂和樂趣,但未必如中國的那麼思辨和實用。
你要把兩把菜刀和色香味豐富到眼花繚亂的中國美食聯接起來,需要的不單純是想象力,還需要實用即美的哲學,還需要豐富到細微末節的技巧感知。倒不如“Living in Kitchen”裡,無窮的廚房神器,優雅的環境和流程,消耗的時間和刻意的數字量化,最復雜的流程最量化的材料最量身定制的工具,造就最簡單的美食,極簡主義不簡單。中國美食倒是看似復雜,過程卻簡單。優劣無處可評,倒是隱含的東西讓人糾結。
之二
前幾天,聊起東西方管理方面的差異。朋友說因著流水線原因造成的流程化、節點控制,互相監督和制約是西方管理的精髓所在。而中式管理,基於儒傢、法傢的基情無限,君臣忠孝、群體責任感大於個人責任感等。我說,你幹嘛那麼上綱上線的。其實中式管理和西方管理的區別,無非是兩把菜刀和廚房神器的區別,西方需要的各類的工具,各類的流程,各類的專用專業,各類的量化指標,各類時間重量時刻等等;於是乎,需要更多的流程、節點、現場管理、規劃等等,甲乙丙丁來做差異不大,菜肴飯食簡單復雜影響也不大。
及至中國美食,來來回回就是兩把刀,材質不取決於用什麼工具,取決於你要他成為什麼樣子。至於火候、時機、適量、少許等等,全在一心,缺點材料佐料,不太影響最終的感覺,要麼替代要麼調試成其他味道。隻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好吃。大到滿漢全席,小到傢宴小吃,兩把刀搞定。隻是偶爾心情不好,或是有點懈怠,那個東西的味道總是似是而非。也怕來個自認為的高手,菜刀不錯,能力極差,做成一頓糊塗飯,讓人大倒胃口。有時候想廚神就不該是什麼伊尹,供上兩把菜刀就行。
之三
人的能力或許會無限,萬金油似的混亂不擋,但精力未必無限,心情未必永遠良好。於是標準產品你就別想瞭,吃食如此,管理如此,人生也如此。要麼堅定到泰山崩於眼前而無視;要麼心靜到不會被時間追趕,保證手不會瞎抖一下多放鹽糖,估摸著再好的材料和佐料、或是爛熟於心於手的菜肴都會出點紕漏。真學瞭西式的廚房神器“Living in Kitchen”,倒像是生命是給儀軌準備的,流程大於目的,量化優於心情,產品是標準化瞭,就是缺瞭點人生的驚奇和樂趣。當你把神器都準備齊全,菜譜材料都準備停當,一步步的走下來,做出瞭任誰都能按照此法復制的美食。你的“Living in Kitchen”,既是你的生活也是別人的生活,會不會突然感覺索然無味?
烹調人生,或是“Living in Kitchen”。兩把菜刀翻天覆地也好,廚房神器百備為一用也好。不單一的吃飽,還要吃好,還要豐富健康,還要既長命百歲,還要百無禁忌隨時翻新。中國是一個連方便面都有幾百種泡制方法的神奇之地,甚而到最後,泡方便面方便面都是可有可無的。於是既需要兩把菜刀,也需要學習“Living in Kitchen”。
曾經有人問我,各傢有各傢的幸福和不幸,怎麼理解。我就說,同一道菜同樣用的兩把菜刀,在不同傢裡味道是不一樣的,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