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6:02
作者:凱瑟琳·德蘭格
譯者:Zhong-Yan Yuan
想知道自己有什麼隱而未現的超能力嗎?不妨做個科學測試吧,沒準你就測出瞭超乎常人的心智、體能、感情、或者某種感受力!
“哇,這麼棒!簡直太厲害瞭!”折騰幾個月,這一刻終於終於到來啦!看著自己的手指,我還不敢相信。莫非剛才是個靈異事件?又做瞭下一個測試,完事後專傢也是同樣地詫異,“親!你破紀錄瞭……這是怎麼做到的?”
成年後,我們一般就以為對自身優勢弱項瞭若指掌瞭。當然,肯定也有人像我這樣,老琢磨自己會不會有某種尚未展露的天才。就這樣,我花瞭幾個月進行瞭一次超能力之旅,測試瞭我心理,生理,情感和感官方面的能力,現在,總算是找出來瞭。
說這些嘛,不光為瞭得瑟自己的小小勝利,我是想借此機會贊一贊科學的奇妙。你瞧,它居然能發現當事人自己都不知曉的特異功能,幫助我們在職業和業餘生活中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對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想不想試一把?沒有實驗室、沒專用設備、不懂行?沒關系!這幾個月下來,我可是積累瞭不少有愛的小測驗,方便又實用,點此鏈接就到瞭:挖掘你的潛能,你可以測試諸如非凡的運動能力、潛在的領導能力、風險預估的能力以及神秘的內感應能力。現在,且聽我逐一分解。
天生誰有才
說起來,還是喬安妮·魯斯薩茨(Joanne Ruthsatz)和喬丹·烏爾巴赫(Jourdan Urbach)的一項研究啟發瞭我。魯斯薩茨在曼斯菲爾德的俄亥俄州立大學工作,烏爾巴赫是小提琴大師。他們想從生物學角度研究一下天才,設計實驗測量兒童的認知和發育情況,對象是八名懷有或音樂、或烹飪、或藝術、或語言等方面天賦的兒童。什麼造就瞭神童?這一問題本身就頗有爭議。有的認為高智商才是王道,反對者則強調諸如練習等後天環境因素才是關鍵,也有人認為二者兼而有之。不過魯斯薩茨和烏爾巴赫有瞭新發現:八名兒童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超常的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指信息暫時存貯及其與其它更為復雜任務的聯合運作的能力。心算一個兩位數乘法感受下,工作記憶好的人不會覺得吃力,因為他們大腦“存儲容量”更大些,便於存儲和運算。我們都見過那種很聰明的小孩,算數倍兒快,道理就在於此。那麼普通人呢?他們當中會不會有潛在的高手?我會不會是其中一枚?
要測工作記憶,有個快速估測的方法,是聽劍橋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傢蘇珊·蓋斯科爾(Susan Gathercole)教給我的。找人隨機讀一串數字給你聽,每秒讀一個;你需要記住他說的數,然後倒背出來;剛開始讀三個,然後四個、五個,逐漸增加長度,直到背不出來為止。實驗結果顯示,三十來歲的人平均長度能到五個或六個,四十來歲的平均長度是五個,五十來歲平均是四個。蓋斯科爾還提供瞭一些由劍橋腦科學研究中心設計的工作記憶測試方法,如果你想得到更準確的結果,可以去試試(working memory tests devised by Cambridge Brain Sciences.)。
測完瞭,我成績令人失望。不過這玩意有提高的空間,雖說七分天已註定吧,但是不斷有證據表明,借助精心設計的訓練程序或一些主流電腦遊戲,甚至多服用富含歐米加-3脂肪酸的魚油也能幫助提高工作記憶。所以說,我要真想當一流的鋼琴傢或世界名廚,也不是全無希望。
超極品嘗傢
工作記憶不行,咱就換別的測測唄。話說美食評論傢可是我最心儀的工作之一,很想看看自己資質如何。這次我進入一間無菌的白色屋子,坐在一張桌子前,上面擺放著數量多到嚇人的瓶瓶罐罐。解釋下,這個測試專門用來挑選各種新東西的品嘗者。英國雷丁大學的食品和味道研究公司MMR同意我接受測試。食品風味科學的帶頭人之一克裡斯廷·巴納高德(Christine Barnagaud)告訴我,能通過這個篩選過程的人僅為十分之一。我,有戲嗎?
良好的味覺是成為專業美食傢的基本功。我首先面對的是好多瓶子,瓶子裡塞滿充瞭氣的脫脂棉,我得根據氣體的味道說出它們分別是什麼東西。然後,是品嘗幾個杯子裡的液體,寫出各自是什麼東西。另外幾個環節是,包括辨別幾種基本味道:酸,甜,苦,辣還有鮮味。四分之一的人都過不瞭這一關,因為他們的PTC(譯者註:苯硫脲,一種苦味、無色物質,是測試人類味覺的常用試劑)基因發生變異,導致對苦味的感受力下降。如果你覺得濃咖啡味道很淡,你恐怕就是苦味的“味盲”瞭。最為困難的一關,是嘗出同一液體中的幾種不同味道(如果想親自試試,網上很容易搜到)。接連著闖關成功,巴納高德對我的出色表現很是驚訝:正確率達到65%,差不多有資格接受進一步測試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