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我不知?——隱而未現的超能力

2016-08-13 16:36:02

你可能要問瞭:怎麼看自己的長相是哪種哩?這個吧,說來話長,恐怕還得追溯到你打娘胎裡時,那會兒接觸到的睪丸酮含量部分地決定瞭你的長相類型。這……能不能整點有用的啊……別著急,聽我說——現工作於英國斯旺西大學的約翰·曼寧(John Manning),2003年做過一項研究,提出瞭可行的估測方法,隻需要計算食指與無名指的長度比,結果低的呢,對應睪丸酮接觸量就高。這一結論近年來受到質疑,但是大量研究結果都顯示,這一比值與人們的一系列性征有穩定關聯。比如利安德·范德梅基就發現,比值低的男性攻擊性和支配的欲望都更強,這種人領導風格往往帶有專制的色彩。我不幸正在此列——我的比值巨低,甚至低於一般的女性,用利安德的話說,我有著一顆 “‘雄性’勃勃、爭強好勝的大腦”,帶著惹人反感的專制,我要當瞭領導,想必是不受歡迎的嘍。

咬定青山還是及時轉彎?

經過半個世紀的調查研究,人們發現,面臨決策,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容易陷入深深的糾結,思量半天,還是拿不定主意。另有一小部分人,能夠克服糾結,即使在特別困難的情況下也作出明智的決定。我無心奮鬥成為一名賭徒、試飛員、或者探險傢什麼的,不過作為普通人,擁有瞭這種本領,那也受用的很嘛。鑒定方法挺多的。

有一個叫柏林數值測試(Berlin numeracy test),包含一系列基於概率的難題,用來評估測試者準確理解信息並根據信息采取合理行動的能力——這便是“風險識別力”。我答題時挺費勁,最後居然成績很好。在線結果顯示,“與一般測試者相比,您具有堪稱卓越的統計學素養”。開局不錯,可是,總感覺這不大是針對人直覺的評估,倒更像純數學測驗。連設計者愛德華·科德利(Edward Codely)也認為,風險識別力不單純是計算的問題,因為現實中計算所依賴的那些數據,我們很難獲取,所以關鍵還得看人們對自己的決策懷有多大信心。

於是呢,我又接受瞭一場測試,內容是許多判斷題,我要答題並且把自己對每題答案的自信程度排序。成績高低,並不取決於填對填錯,而是看對自身局限性瞭解與否。對此,迪倫·埃文(Dylan Evan)提出瞭“風險智商”的概念,表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埃文說,“風險智商”可用來測試人們衡量風險的能力。

假如你的測試結果不理想,別灰心,我也是呢。風險智商同前邊幾種能力一樣,都是可以培養和改善的。埃文猜想,有些人特別擅長風險評估的原因是,他們每次判斷之後,都能得到某種反饋。“有點類似於射飛鏢的遊戲,每射一支,都能看到距離靶心偏差多少,這就是一種反饋,下一次射,因為有的放矢,就能射得更準,”埃文說道。當然,前提是你得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第六感

哎呀測瞭又測,怎麼還沒找到我的“超能力”呀!下一個,測什麼好呢?嗯,想想,第一次在《新科學傢》 (15 October 2011, p 34)雜志上讀到它,就被吸引住瞭……對!就是它——“內感”!顧名思義,這是一種感受身體內部信號,與之協調一致的能力。測起來很簡單,數數自己心跳就好瞭,註意:不許用脈搏哦!

聽起來好奇異哈,不過這個內感可是越來越被認為與許多認知特性、行為特征相關。比如說,內感好的人直覺更豐富,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預感”、“第六感”其實都源自人體內的信號作用。內感好的人容易感知顯意識以外的危險,他們還善於記憶情感方面的東西,有著比常人更富的情感體驗。原因可能是,體內信號刺激大腦皮質中一個叫島葉的區域,而這一區域負責處理人的情感。內感好的人還有一些特點,比如更為敏感,更有同情心,當眾講話時不那麼焦慮,等等。

說瞭這麼多,我的內感怎麼樣哩?我來到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拜訪瞭賽克勒意識科學中心的雨果·克裡奇(Hugo Critch)和薩拉·加芬克爾(Sarah Garfinkel)。克裡奇首先讓我在給定時間內數心跳次數,然後與實際結果比較。我完成得很好,準確率80%,大約隻有四分之一的人能達到此水平。

內感好壞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隨年齡增加略有下降,而個體差異相對固定。可是加芬克爾和克裡奇卻堅信訓練可以改善。他們認為,在體內信號(如心跳等)與體表感受之間建立聯系,就能間接地訓練內感。加芬克爾建議,每次把註意力集中於身體某一部位,多試幾次,就能找出感受心跳最明顯的部位。我的是在指尖,而加芬克爾經過練習,已經能用頭部感受心跳。這種幫助人們感受自己身體信號的訓練,是很有醫療價值的,至少現在已經知道,較差的內感同抑鬱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