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43:51
兩篇秋日絲語。人生在世,何以傷春,為何悲秋?其實,任花開也好,花飛也罷;月圓固好,日落何悲?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一. louis之“秋思”
秋天,總教人多思,對過去多瞭些思念,對現在多瞭些思考,對未來多瞭些思慮。
秋天,也許是特殊的天氣原因吧,一陣秋風、一片落葉、一朵浮雲,都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不禁聯想起曾幾何時的過往。這種感念跟身在何處無關, 隻要感官還算敏銳,總能覺察出些細微的端倪,讓人生出幾許對過去的思念來。也許,這種懷舊的情懷並非隻在秋天獨有,隨著年紀的增長,歲月的積淀,難免會變得更加敏感,更加感時傷懷。
其實,悲秋的情緒自古皆然,劉禹錫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便是悲秋情緒的真實寫照。自古以來的詩人皆屬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者,在秋天這個本應收獲的季節卻赫然發現自己身無長物、一無所獲,豈不讓人嗟嘆?唯有借詠秋以疏泄憤懣不平之志。
不過,秋之悲卻也非偶然,而是順應四時的自然規律。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四季變化都有著必然的聯系,比如七情中的“悲”屬金,而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除瞭秋高氣爽的季節帶給人的“秋燥”以外,還免不瞭秋雨連綿帶給人的淒涼傷感。而悲秋的情懷唯有在對過去的無限追憶中才更顯淋漓盡致,因為隻有無法改變的過去才更加讓人難以釋懷。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就是這種不盡惆悵之情的最好註腳。
比起已是既成事實無法改變的過去,現在才是大有可為的黃金時段。所以,與其無休無止的追憶傷感,不如多思考一下現在所處的境況。秋天是最適宜思考問題的季節,因為剛剛消去悶燥的暑熱,天氣又尚不太冷,更可以放松身心,從容淡定地反躬自省、思考人生。隻有在真正面對自己的時候,才更能發現自身的問題,找到自己準確的定位,這些思考非獨處而不可得。子曰“君子一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不妨每天自問:你高嗎?你帥嗎?你富嗎?滾!學習去!這樣想來是最能體己的,既不會好高騖遠,也不會怨天尤人。
對現實多瞭些清醒的思考之後,便可對未來做些合理的展望。當然,未來是不可知也不可測的,這未免讓人沮喪,甚至讓人思慮過度乃至傷及脾胃以至運化不足。但未來的精彩之處正在於此,如果事事都可料定,事事都能順心如意,人生恐怕也太過無趣乏味瞭。所以,不必杞人憂天、自怨自艾,更不可因此而徹夜失眠、胃口全失,須知該來的總歸要來,躲是躲不掉的;該有的也畢竟會有,無需強求。對於牧馬人來講,秋草正肥,正是馬兒長膘的時節。人也一樣,須在秋季多飲多食,奮力長膘,萬不可因為過多的思慮影響瞭胃口。在保證身體康健之餘,倘再能多學些知識,多掌握些本領,想必是再好不過的瞭。
二. 段旭之“秋實”
連續下瞭大半年的雨之後,騰沖似乎終於下瞭決心,進入瞭陽光明媚的秋天。近來越發的覺得天氣轉涼,但心裡卻還頗喜歡這樣的肅穆,興許是大半年的雨季讓人的思維和視野都陷入瞭局限,而轉晴的天氣讓人內心開闊瞭許多。
騰沖的秋季是一個不錯的旅遊時節,四處鄉野開始收割稻子,小有名氣的銀杏村也開始迎來一年中最為“絢爛”的季節,登大小空山,遊黑魚河和順古鎮,都是不錯的選擇,秋高氣爽,天氣清朗,是一個能夠留下許多美好記憶的時節。
記起很多年前,每個中午及下晚,都要在學校的圖書館前貪婪的躺上半幾個小時,很多時候距離上課僅三兩分鐘瞭,可還是貪得無厭的躺在草坪上,隻為瞭看一看那高遠的天空,曬一曬那溫暖和煦的陽光。多年以後,發現那樣的心態很難再重現,在一個無法純粹的年齡想要做一些十分純粹的事情,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哪怕這事隻是靜靜地享受一下日光浴,或者看一看晴朗的天空。“人生苦短”,這話我是從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學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這是至理,但某個時期,我卻發現這話從餘秋雨的口中說出,畢竟太過矯情,而到瞭今天,我依然覺得這是一句害人不淺的話。大好的人生,尤其是生活在和平背景下的人們,“人生苦短”,或許並非大多數人的從屬。除去一些先天或後天生活裡造成的一些令人十分痛苦的遭遇之外,大多數人的人生應該是幸福和快樂的,無論這人是富裕還是貧窮。美好生活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經營的,而放眼望去,眾人的所謂“疾苦”,其實很多時候僅僅隻是因為自己的懶惰和愚昧。放下懶惰,放下愚昧,心向陽光,生活便會光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