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2:39
文/於震
前幾天讀到瞭一篇《讀書的“危險性”》的文章,看完之後便一直想要動筆,之所以拖到今天,也是覺得如果當時動筆多少會帶有偏頗的反駁色彩,而不會相對客觀的做出評價,今天在跑步的時候思考瞭一下這個問題,我想可以動筆瞭。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說書讀的多瞭價值觀容易脫離現實,但是人本身不會,因此很容易對落差產生失望和痛苦,而這些痛苦有可能進一步讓人追求純精神世界的建設以至於落差不但沒有彌合反而更加擴大。
我想作者這個結論是有道理的,因為這樣的經歷我曾經就感同身受過,那段時間給我的痛苦感是極其強烈的,我怎麼也想不通一個潛心修讀瞭書的人,一個如此智慧、高尚的人,為什麼我的工資水平居然連差強人意都達不到?我一度不能接受這個結果,認為這就是世界欠我的。甚至在畢業之後的一段時間,短期內想要成功的欲望變得十分強烈,恨不得立刻就從書中扒出幾兩黃金來。再後來反思的時候,不得不承認,這兩年的書是白讀瞭。
但是終究沒有因為落差而變得更加封閉,以此來抗爭這個不如意的現實,轉而去做的是找一個制衡點,難聽點就是妥協。
而這些並不是某一天的一早因為陽光的美好突然間豁然開朗,我想它是那幾個月中每天的思考和不間斷的寫作日拱一卒完成的。我曾經一度希望安定下來自己躁動的心靈,不再被欲望所驅使,到後來發現,這樣的大事最後還是讀書起瞭作用,或者說是通過讀書的思考和寫作。
再到後來,讀書讓我看到瞭很多事情的很多角度,對愛情的渴望也好,對知識的追求也好,對人類持久的同理心也好,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依據的理由,他們可能是普通人,也可能是大師。但是這都不重要,在對這些五彩斑斕觀點的閱讀,思考,梳理,記錄中,我變得獨立而不孤僻,智慧而不古板,它甚至也敦促瞭我的勤勉程度,雖然皇天不一定不負有心人,但打個折扣,我的境遇也不會太差。這讓我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很清楚它的後果,並願意為之承擔後果。
那麼我可不可以大膽的說,讀書的危險性確實存在,但是它可以通過思考和寫作來消除,因為思考和寫作會結合當下很多種價值觀來做出適當的取舍,那麼它不會讓開朗的人變得封閉(也就是逐漸弱化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反而是會讓封閉的人變得開朗(也就是主動強化人和人之間的聯系)。
當然,書讀到最後不一定都會潛移默化成為思維,所以我同意作者文章最後的觀點,如果你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就要做好冒險的準備,這個過程確實漫長而且不易,但是如果換個角度,這是不是意思比意義重要的一次真實體驗?
點評: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人虛心求知、有人開拓視野、有人娛樂消遣、有人深究苦修……借用培根的一句名言,也許能說明一定的問題:“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讀不同的書有不同的效果,同樣,不同的人讀書也是有著不同的目的。讀書是對自己的某種補充!要不要讀書,這種問題其實並不需要過分的深究(但如果深究之後大徹大悟,倒是從此不會再去糾結,就像於震這樣),以自身情況而定,對所讀的書進行一定的選擇,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一些專業性、實用性的書籍為主,其他的天文地理、詩史雜談、中外名著等等都可以涉獵一番,以求開闊視野。其實說簡單瞭,把讀書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一切就瞭然瞭。
附:微信上@蕭秋水的觀點
適當的提醒是對的,但說讀書有極大的危險,我並不同意。
讀書分為幾種情況,可死,可活,可不死不活。讀書本身就象水一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能煮粥,操縱水的人,是人。
讀書的主體,不是書而是人。如果讀書是逃避現實的途徑,那麼,不讀也罷。孔乙己式書呆子可憐復可恨。如果讀書是幫助自己進步、自我實現的途徑,利己利人,那麼,為什麼不讀?
有人一遇到問題,先去請教高人,不得己才讀書。但前提是你要有高人可請,普通人有嗎?更何況高人回不回應還是個問題呢?其實,更多的人還不在於不敢去問高人,而是連說清楚自己訴求的能力都沒有,而這個能力從哪裡來,還不是要從書中來。順序應該是這樣,先讀書,或者通過搜索,再不行才去考慮問人。讀書終究為瞭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