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56:49
文/搗亂
是因為看瞭王小波的《給點氣氛》才有瞭下面的想法。
一直以來,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的人,除開那些是一個人就會有的剛需,這是很危險的信號。人是目標驅動的生物,目標之於人,就是汽油相當於車,汽油沒瞭,車也就消停瞭。
雖然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生活學習也不能停止,又不得破罐子破摔,整天悠悠蕩蕩,無所事事,不在狀態。在這樣的壓力下,我會試著去尋找目標,培養興趣,發現周遭的朋友們有怎樣的愛好,從而也讓自己更充實。但當我去懷抱一個愛好,並試著將它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卻突然發現,其實我不喜歡它,我隻是為瞭某種意圖,譬如:勉強說服自己還是有目標愛好追求的。這麼一說,你也會理解我的前後自相矛盾。
我發現,沒目標的人有一種特點,做事情非常猶豫。最可怕的不是失敗,更可怕的是害怕失敗而沒有行動。因為不知道自己要些什麼,行動在缺乏目標指引的情況往往會被拖延,但人又是趨利避害的,總不想去嘗嘗失敗的苦頭,所以他會坐在馬桶上不停的思考,以致等著上廁所的人以為他是便秘。人可處在三個狀態:客觀目標,無目標,主觀目標。客觀目標狀態,應該是我剛出生到高中那個時候,那時候的人是幹凈的,常識知識經驗處於嚴重匱乏而不自知的時候,外界因素會觸發自己的目標,譬如高考。實質上,敢說高考是每一個高中生的目標麼?!所以客觀目標是脆弱模糊的東西,從一個狀態到另一個不相容的狀態,完全可以是一瞬間的事情,這更多的取決於外部因素。我記得,還小父母都鼓勵教育我要好好學習,拿好成績,所以成績一直以來成瞭我的目標,排名,分數,績點。我相信,中國遍地像我這樣的學生,我們這樣做無可厚非,而且毋庸置疑的,我們這樣做對我們很有好處,甚至受益終身,但我們沒把握實質的東西,如果能把握實質的東西,在朝著目標奔跑的過程,就會少些苦逼。
無目標狀態。我甚至覺得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廣義上的成長。就好像一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遊走在大學和社會的邊緣,不知前方何路,畏葸不前。此時的人是猶豫不前的,但隻要尋求到一個目標,便可以改變現狀。我正在經歷這樣的階段。寫一篇日志並不能解決問題,更不指望它能給我什麼樣的追求,但我想通過分析其中的過程,看看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主觀目標狀態。此時,我已經知道自己要些什麼,在待人接物的事情上,哪些會樂意接受,哪些會明確拒絕,沒有半點曖昧。不是要說思想頑固,非正即反,不懂變通而是我在行動上會得到更多的指導。還是高考的例子,客觀來說,我是在準備高考,但目標就轉換為瞭我對知識的渴求,這和客觀目標狀態會有很大的區別,更具有主動性。
王小波提到要做一個有趣的人,這個有趣和有目標並不矛盾,還可以理解為他們是一體的:人生存的動力。連豬都對著光禿禿的「母豬架子」要求有點氣氛,追求,目標,興趣,愛好這些事情是我們必不可少的,而且人比豬要求更多。快畢業瞭,大傢走在瞭四通八達的路口,條條大路都可以走,有人跟著目標走,有人跟著「目的」走,至於目標還是「目的」,當真要問問自己。我們從無目標狀態到主觀目標狀態的轉換是一個漫長而等待的過程,期間會有斷斷續續客觀目標狀態的出現,但慶幸的是,很快會發現手裡的目標並不是自己的菜——我要的不是這個。
你可能會向我吐唾沫星子:目標狀態的頻繁轉換不證明瞭你沒有耐心,恒心,信心,所以你要時常更換目標以證明自己能行。這種說法是合理的,但我想,當事人有真正問過自己:我要點什麼?他有捫心自問過麼?當他問那個內心自己的時候,內心的他是不是在刷微博,找你妹?!
一個真正有目標追求的人,那些心哪能這麼容易被整垮?
直覺上,人很貪婪:隻熟悉一門語言,以後的飯碗就靠他瞭;看一本雞湯,就滿紅滿藍,無法無天瞭。一句話,就好像大媽去菜市場買菜一樣,總會死乞白賴砍價,用少一點的錢來買更多的東西。同樣的,我認為一個人要進入主觀目標狀態隻在彈指之間。現在知道,主觀目標並不是那麼顯然,不經過一番折騰,不會浮出水面。那是因為當我們自己還不瞭解自己——我要點什麼——的時候,通常得到的答案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說你瞭解自己麼?!這個問題可能太過朦朧形而上,不是人話。一個驗證答案的方法前面其實已經有瞭提示:你在待人接物上,會有一致的選擇和判斷;遭受不順會爭鬥一番,維護自己的目標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