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解讀“誤會”

2016-08-13 18:13:11

文/若水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想要做到彼此默契的配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看到一些需要彼此配合的體育項目,人越多的項目,就越多人的關註,比如足球、籃球、排球等,不光是彼此之間的默契,更重要的是他們很清楚各自該要做的事情。

有人曾經試圖分析中國足球為什麼一直無法走向世界,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對於球員之間的配合來說,我們並沒有做到最好,而同樣是亞洲球隊的韓國與日本,在體力與技術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他們所擅長的就是彼此之間的配合。換個思路來解讀就是他們彼此之間基本都能正確的領會彼此的意圖,而很少產生誤會,最終得到瞭默契的配合。

這隻是拿來做個比喻。回到人與人的關系上,除瞭以前嘗試分析過的信任之外,遇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誤會”,然而誤會從何而來,又為什麼會產生誤會呢?很多人在產生誤會之後能很快的消除而很多人卻很難消除甚至誤會越來越深呢?這才是我試圖思考的問題。

誤會的前提以及概念

從詞面上來理解,可以將誤會這個詞分解為錯誤與領會,聯到一起就是“錯誤的領會”。(我有一個習慣,對於很多的詞匯喜歡將其分解開來逐個解讀。)錯誤的對立面當然就是正確,但就“對錯”本身而言,都是相對的概念,站在不同的立場,都會認為自己所堅持的觀點是正確的,對於“誤會”的概念我的看法是:在雙方沒有及時溝通的情況下錯誤的領會瞭對方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最終導致瞭分歧,最終影響到瞭彼此的信任。

就像前面說的,對與錯本來就是相對的概念,同樣的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場或者用不同的角度解讀,都會得出不同的看法。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每個人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基於自己的閱歷以及自己的思維模式分析之後所得出的結果。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相同,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也不相同,很容易產生不同的看法,再加上溝通的不暢,於是想當然的認為對方也會這麼想,然而對方也認為你的結論可能與對方一致,這裡的關鍵就是那個前提:溝通不暢的情況下。

那什麼又是溝通不暢呢?在我看來,沒有表達清楚的溝通都可以算作溝通不暢。生活中的誤會比比皆是,看來最先要解決的問題還是解決溝通不暢的問題。隻要溝通的問題解決瞭誤會自然會少一些,甚至直接就避免瞭誤會的發生。

被忽略的溝通

拿自己經常經歷的事情來說,有時候總感覺自己的愛人或者朋友就應該體諒自己的想法,但是對方也同樣在這樣想,當雙方都想得到體諒的時候,就很難找到其中的平衡點。因為對於自己身邊信任的人,會認為即使不用溝通,對方也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於是就忽略瞭溝通。可能就是因為彼此信任的關系,導致很多時候省略瞭溝通的環節。

其實不管信任與否,在面對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溝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簡單的說就是:在做一件與對方有關的事情之前,打個招呼都是應該的。不能因為自己認為沒有打招呼的必要,也不能因為感覺自己是對的或者感覺自己是在為對方著想就可以先斬後奏,這些都是不尊重對方的行為。因為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基於你自己的考慮,而對方的想法,並不可能與你完全的一致,很多時候你感覺是對的事情,或者你感覺是為對方好的事情,對方並不一定認為對,或者也不認為是對他好。問題就出在,我自己的感覺,但是感覺不能代表一切。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面對將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隻憑靠自己的感覺去做一件事情,特別是涉及到彼此利益的事情,就更不能在不溝通的決定下私自做決定,這個時候的決定多半都會引起誤會。

但是溝通的好就不會出現誤會麼?我看也未必,因為溝通隻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還有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因素,就是感覺,或者可以理解為感性。

無處不在的感性

人類是富有感情的動物。我們很難做到純粹的理性。當然有很小的一部分人試圖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夠理性的去對待,但是依舊會摻雜一定的個人感情,當過多的個人感情摻雜進來的時候,誤會就會很容易產生瞭。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感性的情況下,我們都會想當然的去下一些結論。而往往就是這些缺乏事實依據的隻經過假設就得出的結論妨礙瞭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導致我們相信我們是在為對方著想,但在對方來理解,我們依舊隻考慮瞭自己,並不是完全無私的在為對方做這件事情。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溝通都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在我的觀察下,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感性而爭論彼此之間誰對誰錯,在爭論結束之後,往往不但問題沒有機會得到解決,甚至彼此產生瞭更深的誤會。因為對於已經產生的誤會來說,解釋會變得非常的蒼白無力,甚至因為解釋而變得越描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