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9:39
20世紀60年代,針對美蘇核襲擊的威脅,按照毛主席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備工作指導方針,全國上下掀起瞭大規模修築國防工程和城市人防工程的高潮。“深挖洞”雖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從城市人防的角度來看,卻是科學、合理的辦法,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器的大量運用,冷兵器時代已經不開避免要拉上維幕時,中國卻依然固守,並癡迷於冷兵器時代的城防。城墻的規制和建設,依然與兩千多年前並無二致。而那時西方國傢的政治傢和軍事傢,已經敏銳意識到在火炮時代,城池堡壘的傳統防衛手段已經毫無意義,於是紛紛降低城墻高度,甚至完全拆解,以便把火炮效力發揮到極致,並專心發展火器,積極研究新的軍事防禦理論。
然而,發明瞭火藥的中國人,卻在一個軍事的高峰期突然止步不前,轉而在高高大大的城墻裡,尋求他們的安全感。如果說他們不註意火炮的運用也不對。以清末北京城的城防為例,僅正陽門上就架有大城炮八門、制勝炮三門、神威炮九門、鐵心銅炮四門、神機神樞炮一百零九門。更何況,北京的每座城樓前都有立有雄偉的箭樓,以及氣勢恢宏的甕城,而且全部城墻由青磚砌成,高大堅固。如果說當時的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堡壘,一點也不為過。可是,1900年8月14日,僅由18000餘名士兵組成的八國聯軍,用瞭一天的時間便輕而易舉地攻下瞭北京城。我們且不評論當時清廷的無能和軟弱,僅是從純粹的軍事防禦角度分析,這座城也丟得太過莫名其妙。當時守衛北京的清軍和義和團拳民達40萬之多,而且火器配備也絲毫不差。當時在城內的法國大主教樊國梁在日記裡寫道:“街上防壘甚多,皆以米袋為之。除拳匪及屋內官兵不計外,街上駐守之官兵其數至少也達一千五百,皆持快槍。”當時有一位目擊的美國人也說“中國槍彈亦甚猛烈”。而在聯軍沖開天安門,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門進攻時,也曾“遭到城墻上、城樓上猛烈火力的攻擊”。然而中國人的火槍再猛烈,也好像放鞭炮似的,熱鬧過後,人跑瞭,城丟瞭。據戰後統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聯軍傷亡400餘人,清軍戰死640人。這樣的低傷亡率,自然令聯軍分外慶幸。可對中國人而言呢?難道40萬大軍,隻有區區600餘名忠魂嗎?最先攻入北京城的美軍第14步兵團的某連隊也便被“美譽”為“悠閑連隊”(Easy Company),是啊,so easy!
15年後,已經是民國的時代,為瞭改善內外城交通,民國政府拆掉瞭正陽門的甕城,改建瞭正陽門箭樓,並特地委托德國人羅斯克·卡爾設計,添建瞭水泥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簷,另外還在月墻斷面上增加瞭西洋圖案花飾。
這是精彩的一筆,也是意味深長的一筆。漂亮雄偉的箭樓既然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那就不妨放下架子,甘心變作一座城市的裝飾品。(原載於《歷史學傢茶座》第21輯,原標題為“金城湯池——中國古代的守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