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守城術 古代守城方法

2016-08-18 22:59:39

  三、古代城防的重型武器

  在守城戰中,作為遠射武器,除卻一般意義上的弓和弩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重型武器,不能不提。一種是巨型床弩。這種床弩為增加發射的力道,都是以復合弓來提供足夠的彈力。這些床弩的發射機制和個人型所使用的弩機不同,一般是以槌子來敲移“牙發”,使弦脫離,進而帶動弩箭。床弩一次發射數十箭,對於敵人的密集攻擊具有很大的傷害力。中國古代城池基本都設有弩臺,便是放置這種大型弩機用的。宋代時常用的三弓床子弩,張時需用士兵數十人架床,最遠可及三百步。

  另一種便是炮車。火藥發明之前,所謂的“炮車”指的是投石車。《武經總要》曾提到:“凡炮,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投石器的原理很簡單,通過杠桿的作用,一邊置放炮石,一邊是由多條拽索組成,運行時,通過多個士兵抓住拽索,一起猛然發力,將另一端的炮石反彈出去。這些炮中大多數都以“梢”的數量作為名稱。“梢”是指炮桿的組成結構,若為一支炮桿則稱為單梢炮,五支則稱為五梢炮。復合組成的炮桿彈力較佳,容易將炮石投擲更遠處。單梢炮炮石一般有兩斤重,需要40名拽手拉動,可拋至50至80步(78.25~125.2米)遠。

  後來陸續出現的炮身愈來愈大,性能也愈來愈佳。譬如七梢炮的炮石達90斤重,需要250名拽手,最遠射程可達90步(140.85米)。不過,這個射程的數據有些存疑,以單梢炮射程為例,《武經總要》提到是50~80步,但在《襄陽守城錄》的實戰記錄中,卻可以達到250步(391.25米),相差三至五倍之多。也許是技術改進或者別的什麼緣故吧。不管如何,在冷兵器時代,這種石炮的威力已經相當可觀瞭。在釣魚城保衛戰中,宋軍的多梢炮曾經讓仰攻的蒙古軍吃瞭不少苦頭,大汗蒙哥就是被石炮砸死的。不過,按明朝正德《四川志·釣魚城記》的記載,言其是“中炮風而死”的。所謂炮風,大約是受到炮擊的震動,跌倒中風後死亡。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想見此炮發射時是何等驚天動地。

  這種石炮是冷兵器時代最具有威力的守城裝備,同時也是最具殺傷力的攻城武器。在靖康年間的第二次東京保衛戰時,安放在封丘門外的數百座大炮來不及撤進城內,“遂為金人所得”,成為他們攻城之具。可以說,靖康之難的最大轉折點,便是這些“超級武器”的易手,防攻力量旋及產生瞭扭轉,東京城破已是不可避免。

  炮石車的巨大威力也引起瞭蒙古人的註意,特別是面對中原高大堅固的城防時,蒙古人逐漸意識到,隻有“超級巨炮”才能撼動所謂的“金城湯池”。於是,在圍困襄陽城,面對久攻不破的尷尬局面時,蒙古人從西域引進穆斯林工匠建成的配重式投石機(俗稱“回回炮”)。此炮發射的炮彈重達150斤,大炮發射時,“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這種可怕的大炮,讓堅守五年的襄陽軍民守城意志迅速崩潰,久攻不克的堅城迅速落入蒙古手中。此後,這種被稱作“襄陽炮”的重型武器,遂成為蒙古人在歐洲、中亞等各地攻城略地的必備利器。

  隨著火藥的發明,特別是其在戰爭中的廣泛使用,火炮的發展日新月異,城池防守理念也發生瞭巨大的改變。大型火炮愈來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攻守哪一方面,誰的火器占據優勢,誰便掌握瞭戰場的主動權。譬如在明末的寧遠保衛戰中,明軍城上的十一門紅夷大炮便立下瞭汗馬功勞。紅夷大炮質地上乘,在寧遠三日血戰中,不停地向城下轟擊,周而不停,每炮打出,死傷無算,殺傷數裡,終於止住滿人的瘋狂進攻,轉危為安。

  那麼,當戰爭發展當火炮唱主角時,特別是攻城一方火力強大,占據炮火優勢時,守方是否就必敗無疑呢?其實也不盡然。以1653年海澄之戰為例,當時清軍數百門大小銃炮不分晝夜地發射,轟向鄭軍的陣地。鄭成功便命令將士挖地窖藏身,待敵人登城時,再鉆出地窖繼續作戰,並最終取得守城的勝利。這一戰役中,鄭軍所挖的地窖,相當於近代戰場所常見的散兵坑或掩體。在後來清軍的大小金川戰役時,藏軍方面也是采用這種挖土坑的辦法,消解瞭清軍的火力優勢。戰後清軍大將阿桂在《平定兩金川方略》中感嘆道“所掘地窖堅厚深曲,竟同鼠穴,炮子實有不同直透之處”。看來,有時候土辦法反而是最有效的辦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