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9:39
二、古代城防的防護器械
《武經總要》雲:“守城之道,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也就說,周密部署,積極防禦,方是王道。好在中國古人善於總結和積累經驗,寫出瞭許多流傳後世的城防“操作寶典”,並漸漸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式”裝備系統。
一類是阻滯實施。護城壕外,一般設有三四道人工障礙,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馬坑、拒馬槍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敵軍,特別是騎兵部隊近前。
蒺蔾有木蒺蔾和鐵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實外殼有堅硬的刺,古時作戰常常就地取材,將它收集後灑於敵軍必經之路,用以刺傷敵軍人馬腳部。鐵蒺蔾自然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樣的功能,不過更結實,且能循環使用。《墨子》一書中,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瞭在城內要儲存外,在地道的進出口和門戶都應設置,以防止敵人偷襲。與鐵蒺藜相似的還有鐵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較淺的壕溝,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敵軍涉渡。
鹿角木是狀似鹿角的木料障礙物,分為樹枝類與樹幹類兩種,長達數尺,其中一端插入土中一尺多,其目的也主要是用於阻擋騎兵,有點像近現代戰爭中佈防常用的鐵絲網。這種阻滯裝備發明於漢代,三國時期魏軍曾大量運用於守城。用來遲滯敵軍騎兵的行動還有陷馬坑,一般設置在敵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門的內外兩側,呈巨字形或亞字形排列,坑中底部佈滿削尖並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簽,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藉以欺敵。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機橋的陷阱裝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溝上,平時與正常的便橋無異,但當有敵軍攻城時,則可將栝木取下,敵軍一踐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
另一類是防守武器。如果說上述阻滯設施隻是守城的第一道防線,那麼第二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防線自然是對付像螞蟻一樣密密麻麻攀爬攻城(即墨子所雲的蛾傅,或孫子雲的蟻附)的城頭防守。其中應用最早也最多的防守武器應該是檑具。早在《周禮·秋官·職金》疏中就有“雷,守城捍禦之具”的相關記載。
擂具是在一根巨大的木柱上釘上尖銳的逆須釘,然後通過重力投擲產生殺傷力的防守武器。除瞭木檑,還有磚檑和泥檑,主要是在城中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的木檑替代品,殺傷力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到瞭宋代,古人又發明瞭可重復使用的回收型檑木,主要有車腳檑和夜叉檑兩種。車腳檑是自城上立一個絞車,然後以車輪作為檑具,投擲後再以絞車收回。而夜叉檑(又稱留客住)的設計又要巧妙許多,在檑木的兩端裝有輪子,雖然同樣依靠城上的絞車施放,但因為極大地減少瞭逆須釘和城墻摩擦時的阻力,回收速度加快,自然作戰效率要提高許多。
與擂具功能相類似的還有一種稱作“狼牙拍”的防守武器。根據《武經總要》記載,狼牙拍是在一塊長五尺(1.57米)、寬四尺五寸(1.41米)、厚三寸(0.09米)的榆木板上釘滿長五寸、重六兩的狼牙鐵釘二千二百個,四面各裝上一刀刃,以加強殺傷力。敵軍攻城時,守城士兵用兩組繩子將拍面舉起與城墻垂直,待到敵軍攀爬到拍面下方時,突然放下,以產生最致命的殺傷力。而針對敵軍攻城用的轒轀(又稱木驢車,四輪車上立木架,蒙以牛皮,下可容10人,猶如古代木制裝甲車),守城士兵則會用一種稱為鐵撞木的武器進行破壞。鐵撞木是木身鐵首,鐵首由六個鐵鋒組成,每個鐵鋒長一尺(約30厘米),狀似一顆大狼牙鐵釘。通過巨大的撞擊力,破壞攻城車輛的頂部,然後再投擲以火箭,燃燒破壞。
針對攻城士兵的還有一款頗有意思的進攻型防守武器,即所謂的“飛鉤”,又名“鐵鴞”。它是由一個鋒利的鐵鉤和一段長長的鐵鏈組成。因為攻城的敵軍士兵頭戴鐵盔,身穿鐵甲,往往行動不便,加上擔心矢石攻擊,不敢抬頭,所以守城軍士趁著機會,拋下飛鉤,鉤住盔甲,猶如釣魚一般,將敵軍半懸空中,任由守城一方痛擊。
此外,守城士兵還擁有其他種類繁多的單兵作戰武器,如拐突槍、抓槍、拐刃槍、叉竿等。考慮到守城戰的特殊性,這些守城武器與野戰武器大為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長,一般都在七八米左右。有些武器還需要特別設計,譬如一種叫剉子斧的武器,和一般“直柄直刀”的斧頭不同,而是采用“直柄橫刀”的方式,主要是用於鉤刺攻城人或鏟砍攀城人之手。而單兵使用的防禦盾牌也有所不同,一般有木立牌和竹立牌之分,兩者型制相近,都是又高又大,並附有拐子(支撐架),以便士兵騰出手來,在盾牌後發起攻擊。與木立牌相比,竹立牌的防禦力更佳,它是將厚竹條用牛皮條編綴而成,甚至整個盾牌都會覆上牛皮,特別堅固,在有敵情顧慮下,士兵巡視城墻或駐紮戰棚時,可以用它來防禦火炮火箭的襲擊。除卻這些制式裝備外,石灰、沙子、火油,甚至開水也都是必備的防守類攻擊武器,雖然殺傷力有限,但也能起到煙幕彈、燃燒彈,甚至毒氣彈的效力,以達到擾亂敵軍、掩護進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