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漢語還是滿語?

2016-08-18 22:59:50

  在我們通常概念中的那種“上朝”,也是清代所謂的“大朝、常朝”,是非常正式禮節。由於現代人受到電視劇的不良影響,往往覺得每日皇帝的上朝都是這種,各種品階的大臣都要出席、每個人都要求穿著禮服(朝服)排排站,再來個太監喊一嗓子“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然而事實上這類大朝在清代每一年出現的次數都是屈指可數的,隻在不得不正式操辦一下的情況下,才會舉行。這個原因也很好理解,大朝會級別的禮服(朝服等一大套)實在是太不好穿瞭…………皇帝也是人啊!

  所以盡管理論上來講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應當舉行常朝,但實際上這個完全是禮儀性質的,皇帝們很少自己找罪受真正意義上舉行常朝,有時候甚至一年的都不舉行一次。根據穿戴檔記載,乾隆十七年穿禮服有十六次——這其中不完全是常朝所穿,禮服也在祭祀、大節日的情況下穿著(多數都是在這類情況下穿著)——其他年份差的也不多。

  那麼如果不舉行常朝,清代君臣要怎麼交流感情辦辦公事呢?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召見”,這個召見,才是每日都有的形式。檔案中也記載“叫起”,聽起來還是挺形象的。這種見面方式不會很多大臣,一般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引見官員,例由吏部帶領,應著藍袍、天青褂,掛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著補褂... ...至召見,大致服色略同,惟長袍不一例,藍者、深駝色、淺醬色者,皆可著,亦配忠孝帶。”所以穿的輕便多瞭,皇帝也不需要面對那麼多人奏事。

  明確瞭上朝的概念以後,我想大傢該明白清代每日奏事之時皇帝其實不需要面對很多人,所以盡管樓上某位同學認為這是皇帝“最愚蠢的行為”,但的確,皇帝是看人說話的。需要說滿語的時候就用滿語,面對不會滿語的大臣就用漢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