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3:12
此外,繪畫上還留有收藏傢和鑒定傢的題文或收藏印。
五、中國繪畫的空間處理――散點透視。
中國繪畫和西方繪畫一樣都講求畫面的透視效果,所不同的是,西方畫傢的透視是焦點透視,也就是說,畫中隻有一個視點(即人的視角)和一個消失點,這是符合人類觀察自然界的實際狀況。而中國繪畫並非如此,它有許多個消失點,畫面中,畫傢的視角是隨意移動的,因而產生瞭許多個消失點,這叫散點透視。這樣,畫傢可以打破空間的局限,從無數個角度描繪客觀景物,畫傢和欣賞者就像坐在船上,景物隨著船的移動而移動。
最著名的繪畫就是繪於九百年前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
這是中國繪畫史上最為傑出的藝術精品,在中國,可謂是傢喻戶曉。張擇端,年輕時喜好讀書,後來到當時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讀書,漸漸熱愛繪畫藝術,一說他曾是宋徽宗朝翰林圖畫院的畫傢。張擇端長期生活於市井之中,詳細觀察過社會生活中的各類民情風俗。他擅長畫宮殿、舟船、車轎、街肆、城廓,所畫點景人物雖不足寸,但舉止、神情、身份、地位歷歷具足,他的繪畫才能全部體現在這件《清明上河圖》裡。
《清明上河圖》的偉大之處是因為它表現瞭場景最開闊、畫面內容最豐富、描繪人物最多的宏偉巨制。畫傢以散點透視的手法把綿延幾十裡的首都城內外展現於五米多長的畫幅裡,這在西方繪畫中是無法實現的。該圖涉及到宋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的圖像,如商業經濟、交通運輸、城市建設、文化娛樂等許多方面。張擇端在圖中繪有各行各業、各種等級的人物共500餘人,各類牲畜50餘頭、車、轎20餘輛,舟船20多艘,店鋪百餘傢,所繪宋都汴京在清明時節中的市相百態,場景之大、人物之眾,亦為世界繪畫史之最,全卷按內容可大致分為三大段。
①城郊,畫汴京東南城外的郊野之景:古柳開始吐芽,冰雪消融,河冰全開,一派萬物復蘇之景,將欣賞者引入瞭清明時的季節特征。卷首,一群馱隊漸漸由遠及近,溪流把觀者的視線沿河上溯,穿過村舍和空蕩的打麥場,出現瞭兩隊踏青回府的富豪,有的轎上還插上瞭采摘的野花。整個氣氛平靜而富有生氣。
②入城、展卷至此,小溪註人瞭汴河,這是一條汴京乃至宋朝北方的生命線,四方物資大都用船舶在汴河上運輸,汴京是當時最大的貨物中轉站和集散地,在畫中,繪有很長的泊位,民夫在裝卸靠岸駁船上的糧食,糧商在岸上清點麻袋,貨物卸空的駁船吃水很淺,吃水很深的貨船則剛剛駛入。岸上的商肆鱗次櫛比,熱鬧非凡,有臨河的茶樓酒肆,路邊的車行香鋪等,店主和過客各盡其態,離城門越近,商肆越繁華,臨近城門的虹橋連結瞭汴河兩岸,形成這一段,乃至全圖的高潮,畫傢以矛盾沖突的手法使這段高潮更富於情節化,橋上,行人摩肩接踵,轎騎相爭,熟人相遇,好不熱鬧,更扣人心弦的是,一艘大型貨船在疾駛時大概忘瞭放下桅桿,在即將穿過橋洞時,慌忙放倒桅桿,船工為爭取時間,將船呈“Z”字行駛,以求減速,岸上的百姓們為這一險象捏著一把汗,有的呼救,有的議論……,經過這一段緊張的喧鬧和吵雜聲,又恢復瞭正常的商貿景象,穿過一個十字路口,就到城門口,在這裡,可以看到護兵在門口懶洋洋地坐等主人出行的生動情形,還繪有車行修車、茶客閑聊,文人上轎等生活細節。
③、城內、城門口的護城河橋上,有許多百姓撫欄觀流,這是當時清明節的風俗。方形的城門和高聳的城樓是典型的宋代建築,這裡不見兵戎把關,可謂盛世平安之縮影。城門口,一支駝隊正緩緩穿行,繼續他們的商業旅行,城內的繁華景象略勝城外,酒樓藥店,僧俗醫卜各顯其貌,畫中還有給王員外傢送酒的牛車和酒保、弓箭店裡試弓的武士、來趙太丞傢求醫的患者,街上的百姓或圍觀、或散坐,有結伴而行者,有相互打招呼的,所有的人都融進瞭畫傢筆下的北宋社會裡,全圖在熙熙嚷嚷聲中結束。
全卷構思縝密、佈局嚴密緊湊,畫中有“戲”,“劇情”起伏跌巖,引人人勝。無論是宏觀把握情節和佈局還是細微刻劃個體事物,均體現出畫傢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到的表現能力。
畫傢的表現手法十分細膩,除瞭樹幹和坡石用於筆皴擦外,其餘諸景諸物和人物均用線條勾勒而成,人物線條結構精練簡括,行筆方硬堅凝,人物形態生動有致,屋字樓臺、車橋舟船等用平直勻細的線條刻劃出,結構清晰明朗,全圖略用淡墨和花青赭石等渲染,畫風古厚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