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9:42:58
軍艦建造過程中,赫德、金登幹二人還是比較盡心盡力的。赫德聽說艦體將在一個不很出名的船廠生產時,非常不放心,異常詳細的詢問瞭米切爾廠的生產規模、技術能力、造船歷史,並屢次叮囑金登幹註意艦體一定要堅固,希望造出二條“第一流”的軍艦。二人還就軍艦設計上的問題多次往復函商,例如因為原計劃中的艦載魚雷艇過大、過重,將影響軍艦的佈局和航速,遂和廠方以及船東——李鴻章協商,改成瞭2艘輕巧的可以施放桿雷的汽艇。赫德提議安裝的固定的前膛炮也在金登幹的建議下改為先進的可以旋轉的後膛炮等等。
整個建造過程,歷時將近一年,1880年10月14日第一艘巡洋艦下水,隨後不久,第二艘也下水。二艦當時在英國分別被稱為“伊奧塔”號和“卡帕”號。同年12月27日被李鴻章命名為“超勇”、“揚威”。
當兩艘軍艦建造接近尾聲時,中國國內也在為即將到來的巡洋艦做前期準備。1880年10月7日,李鴻章奏請清廷,從原為將來購買練船而訓練的練勇中挑選瞭4名官弁、306名水勇,交由丁汝昌、洋員葛雷森訓練,組成赴英接艦部隊。1880年12月23日,丁汝昌、葛雷森偕文案馬毓藻、解茂承,醫官江永乘法國船赴英接收軍艦,林泰曾、鄧世昌、藍建樞、李和、楊用霖、章斯敦等則率接艦部隊隨後乘經過改裝的招商局“海琛”號商船於27日從上海出發赴英。
丁汝昌等一行先期到達英國後,參觀瞭位於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公司,親自監督“超勇”、“揚威”二艦試炮。並前往倫敦,進行瞭一系列外交活動,受到英國女王的接見,1881年4月22日在金登幹的陪同下拜訪瞭英國海軍部,和英國海軍提督凱古柏、海軍部總工程師斯圖爾特、軍艦設計傢巴納貝進行會談,並參觀瞭英國最新式戰艦的模型和圖紙,這是中英兩國高級海軍軍官的第一次歷史性的交流。同日晚,滿載中國水兵的“海琛”輪抵達英國倫敦,第一次看到古老中國年輕的水兵和飄揚著龍旗的輪船,英國舉國上下為之轟動。
2天後即4月24日中午,接艦官兵到達紐卡斯爾,在阿姆斯特朗公司對面的小島上開始接受緊張的培訓。這批陌生的來自遙遠中國的水兵,給英國海軍界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從聽說中國將派出水兵時對水兵素質表示擔憂、不放心,到真正見到中國水兵的表現後,赫德稱贊“如果船的質量是好的,中國水手們可以把船開得同英國水手們一樣的安全”,中國的海軍第一次登上瞭世界舞臺。
1881年7月14日、15日,“超勇”、“揚威”在中方官員的監督下,再次進行瞭航速和武器的測試,時速達到16海裡,符合設計要求。因為中日關系緊張,遠在北京的李鴻章對原本應該在4、5月份交船的“超勇”、“揚威”遲遲不能回國,而對英方沒效率的工作極為惱怒,赫德也發出電報質問金登幹“巡洋艦是否永不開航”。在多方催促下,7月27日前“超勇”、“揚威”在母廠進行瞭最後一次檢修,隨後8月2日中國水兵登上二艦接收。
8月3日凌晨,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在海軍留學生監督日意格的陪同下從倫敦乘火車抵達紐卡斯爾,當日下午2時,在鼓樂聲中,曾紀澤親手將龍旗升上“超勇”、“揚威”的桅桿,二艦禮炮齊鳴,這是中國龍旗第一次在英國本土飄揚,英國海軍部總工程師斯圖爾特、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員工、傢眷及附近的居民和中國接艦官兵一起見證瞭這歷史性的時刻。當天紐卡斯爾市市長向丁汝昌發電報致敬,市議會也一致通過向丁汝昌呈獻一份祝辭。
在做瞭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後,8月9日,“超勇”、“揚威”汽笛長鳴向出生地告別,“帶著當地居民的最好祝願離開紐卡斯爾”,二艦後在普利茅斯軍港作短暫停留,等待與前往倫敦進行告別拜訪的丁汝昌一行會合。8月17日清晨,丁汝昌乘坐“超勇”艦率“揚威”一起離開普利茅斯駛向大洋。22日通過直佈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此後二艦失散,“超勇”於8月31日駛抵賽得港,而“揚威”因為燃煤用盡,在海上漂流瞭2晝夜,歷盡艱險後於9月5日才到達賽得港。9月10日二艦出蘇伊士運河時,“揚威”螺旋槳被礁石碰壞,經過緊張的修理9月14日離開蘇伊士,10月1日抵達加勒,10月8日,二艦到達新加坡,中國領事左子興上艦參觀、慰問。此後進入瞭南中國海,10月15日抵達香港,途中救起瞭遇難的中國漁民。“超勇”、“揚威”此次航行途經各國“均鳴炮祝賀,以為中國龍旗第一次航行海外也”,沿途的華僑爭相在海邊觀望祖國的海軍,稱這是“百年未有之光榮”,雖然航程充滿波折,但作為中國海軍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這一頁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海軍的歷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