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1 19:42:58
巡洋艦( 碰快船) 英國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承造,後船體部分轉包給米切爾(Mitchell)船廠建造。造價共計65萬兩銀,在中國定購後日本也跟風向智利轉購瞭一艘同級艦“築紫”(Tsukushi)。“超勇”艦於1880年11月4日下水,“揚威”於1881年1月29日下水,兩艦於1881年11月22日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
艦船資料:“揚威”、“超勇”為同級艦,艦長64米、寬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噸、動力為2座往復式蒸汽主機,6座圓式燃煤鍋爐(日本“築紫”為4座),雙軸推進,功率2600匹馬力、航速15-16節、續航能力5000海裡/8節,煤艙正常載煤250噸,最大載煤量300噸。艦身為木質外包鋼板、甲板裝甲0.27寸,炮塔裝甲1寸,司令塔裝甲0.5寸,艦艏水線下11英尺處裝有撞角,全艦編制137-140人,管帶為參將銜。
主要武器: 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門(每門炮重25噸,26倍口徑)、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門、阿姆斯特朗9磅炮2門、11mm10管格林機關炮4門、37mm單管哈乞開斯炮4門、4管諾典費爾德炮2門、艦載桿雷艇1艘。
超勇號軍官介紹:
“超勇”艦 首任管帶林泰曾,繼任管帶黃建勛。
“超勇”艦幫帶大副翁守瑜,福建閩縣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
“超勇”艦二副周琳,船生出身。
“超勇”艦總管輪黎星橋,光緒六年參軍,機匠出身。
“超勇”艦大管輪邱慶鴻,機匠出身。
“超勇”艦二管輪葉羲恭,機匠出身。
北洋水師“超勇”、“揚威”艦艦史
近代中國早在籌辦海軍之初,即有購買鐵甲艦的計劃,但因為經費短絀、議論不齊,“五六年而迄無成者”。先期從英國購買的幾艘蚊子船隻能充作浮動炮臺用,根本無法出大洋作戰。而東海島國日本則憑借幾艘近代化軍艦,有恃無恐,屢屢在朝鮮、琉球、臺灣等問題上生事。面對這種寇氛日逼的嚴峻局面,中國急需一種能夠震懾日本海軍的軍艦,於是被擱置多年的購買鐵甲艦之議再度興起,一直對購買鐵甲艦極為熱心的中國近代海軍創始人之一沈葆禎,甚至在臨終前還上瞭一道遺疏請求速購鐵甲,並因鐵甲艦未能盡早購回而對當時主持此事的李鴻章頗有微詞。但李鴻章也正處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解撥的海軍經費遲遲沒有到位,一切都隻能是空談,徒嘆奈何。
恰在此時,駐德公使李鳳苞發來一封信件,稱“近日各國議停造鐵甲,如可緩辦,猶為合算”,並說如果要購買鐵甲艦,必須提前做好四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即船塢、炮臺、水雷、快船,而快船的作用尤為重要“若鐵甲無快船輔佐,則孤註而已”。以中國現有的海軍經費購鐵甲確實不大可能,而購買幾艘快船卻是綽綽有餘的,於是李鴻章便和海關稅務司赫德商討,赫德也贊同李鴻章的意見,認為“先購快船,再辦鐵甲為是”。
在這之前,1879年6月15日,中國海關駐倫敦稅務司金登幹曾向赫德詳細介紹過阿姆斯特朗公司設計師倫道爾最新設計的一種非裝甲巡洋艦:“時速15海裡,排水量1200噸,吃水15英尺,機器被水下艙板遮蔽,用煤堆保護。裝備2門25噸新型後膛炮,足以穿透海上的任何鐵甲艦,一門安裝在艦艏,一門安裝在艦尾,均繞樞軸旋轉,可向前方和舷側目標射擊。此外尚有小炮及魚雷裝置”,並稱這種軍艦“將被證明比其他各種巡洋艦優越”,對中國已經購買的蚊子船將起到重要的補充作用。赫德於是極力向李鴻章推薦這種軍艦,李鴻章對這種造價僅9萬英鎊,而且能夠“追趕碰壞極好之鐵甲船”的快船兼碰船相當感興趣,在看瞭詳細的圖紙、資料,並征詢瞭駐華法國海軍軍官的意見後,於12月9日一錘定音,委托赫德向阿姆斯特朗公司定購2艘,並於11日奏報清廷。
接到李鴻章的委托後,一向以精明著稱的赫德認為此項工程辦得好壞將影響到以後對華的軍火貿易,以及英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對中國海軍的控制程度。於是專門寫信給在英具體辦理此事的金登幹,著重強調瞭軍艦在平靜水域的標準航速必須超過15節,並告訴金登幹,李鴻章對魚雷艇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得到的艦載魚雷艇速度必須達到17-18節。金登幹接信後不敢怠慢,立即與阿姆斯特朗公司簽訂瞭合同。
接到這份來自中國的訂單後,阿姆斯特朗公司對工程進行瞭分工,阿姆斯特朗公司自己承接老本行——火炮的設計制造,艦體則轉包給米切爾船廠建造。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化巡洋艦就這樣在英國開始投入生產瞭。當時同在船臺上的還有一艘由智利海軍訂造的同級巡洋艦,即後來轉售給日本的“築紫”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