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巡洋艦:“超勇”號詳細介紹

2016-08-21 19:42:58

  二艦在香港稍作補給後18日到達廣州外江口,兩廣總督張樹聲親率文武官員登艦參觀、慰問。1881年11月22日歷經風濤的“超勇”、“揚威”抵達大沽口,加入創建中的北洋水師,北洋大臣李鴻章親赴大沽口登艦驗收,並乘往旅順視察口岸形勢,籌劃旅順炮臺的修建。清廷對接艦有功人員進行瞭褒獎,並分任林泰曾、鄧世昌為二艦管帶。

  “超勇”、“揚威”兩艘近代巡洋艦的加入,使得北洋海軍的建軍步上一個新臺階,在二艦回國之前,中國擁有的軍艦除“揚武”等少數幾艘外,大都是軍民兩用的炮船兼運船和一些蚊子船,戰鬥力相當有限。“超、揚”二艦雖存在一些缺陷,但在設計、武備水平等方面與當時西方列強同類軍艦相當,因此在“致、靖、經、來”回國之前,“超、揚”在北洋水師中一直屬於主力軍艦,活躍於各種政治、外交事件中:

  1875年朝鮮和日本發生“雲揚號事件”,在日本武力威逼下,朝鮮被迫簽訂瞭《江華島條約》,當時限於海軍實力薄弱,中國未予幹涉。後為改變日本勢力侵入朝鮮的局面,李鴻章指示朝鮮和西方國傢締結條約,準備以此抗衡日本,1882年5月7日丁汝昌率“超勇”、“揚威”護送馬建忠前往朝鮮,參加訂立《朝美修好通商條約》。6月25日,為德國與朝鮮談判訂約,丁汝昌再次率二艦前往朝鮮。

  1882年7月23日,朝鮮爆發壬午兵變,起義的士兵和平民焚毀日本公使館、殺死日本官員,攻擊閔姓貴族,閔妃等人逃出王宮,朝鮮陷入無政府狀態。太上皇大院君李昰應借機奪取瞭政權。日本則趁機派出“征韓軍”,準備武力入侵朝鮮。8月9日,代理北洋大臣張樹聲為查明兵變情況,命令丁汝昌與道員馬建忠會同朝鮮問議官魚允中率“超勇”、“揚威”、“威遠”三艦赴朝鮮觀察局勢,10日抵達朝鮮,發現日本軍艦“金剛”已停泊在仁川港中。8月12日,丁汝昌回天津請兵。20日,“超勇”、“揚威”二艦護送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部陸軍4500人前往朝鮮。8月26日,清軍進入漢城,丁汝昌、吳長慶以“煽動兵變”罪拘捕大院君李昰應,交“登瀛洲”艦押送回天津。8月30日黎明,清軍在漢城及周圍地區大舉鎮壓起義士兵,迅速平定瞭局勢。

  1884年,中法因越南問題戰事再起,為支援福建水師,“超勇”、“揚威”艦由洋員式百齡率領抵達上海,準備會同南洋水師一起南下。看到中國對法作戰自顧不暇,日本乘機唆使朝鮮親日的開化黨發動政變,驅逐駐朝的清軍,1884年12月4日開化黨人發動甲申政變,趁慶祝郵政局成立之機,刺殺禁衛大將閔泳翊,勾結日軍占領王宮組織新內閣。朝鮮舊臣向中國駐朝特使袁世凱“痛哭乞師”,12月6日,朝鮮軍民集結數十萬“將入宮盡殺倭奴”。午後,駐朝清軍及韓兵強行入宮護駕,宮內日軍向外射擊。清軍在朝鮮軍民支持下發動攻勢,宮內的朝鮮士兵也反戈相擊,日軍狼狽逃竄。為穩定局勢、震懾日本,12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超勇”、“揚威”從上海北上,20日偕“威遠”運送慶軍一營增兵朝鮮,平息局勢。

  1885年初,英、俄兩國發生嚴重對抗,4月12日,英國亞洲艦隊占領朝鮮巨文島作為據點以牽制俄國。16日,丁汝昌率“超勇”、“揚威”前往巨文島,與英方交涉。朝鮮政府也向英國提出抗議,英軍後於1887年2月7日撤離該島。

  1886年5月14日,醇親王奕譞、北洋大臣李鴻章、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校閱北洋水師,5月18日出大沽口,北洋“定、鎮、濟、超、揚”、南洋“南琛、南瑞、開濟”八艦隨行護航,六艘“鎮”字蚊船尾隨。

  1886年6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定、鎮、濟”及“超勇”、“揚威”、“威遠”赴朝鮮巡弋,隨後艦隊開赴海參崴海岸遊歷,並順道接勘查吉林邊界的吳大澂和依克唐阿回國,因“定遠”等鐵甲需要入塢保養,8月7日,丁汝昌率“定、鎮、濟”及“威遠”前往日本長崎,而“超勇”、“揚威”二艦則留在海參崴等待勘界事務完成後送吳大澂等回國。

  1887年中國在英德購買的“致、靖、經、來”四艘新式巡洋艦回國,“超勇”、“揚威”完成歷史使命,從主力艦位置上退瞭下來,一度幾乎成為練船。同年,黃建勛、林履中分別接任二艦管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