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將軍尉繚是怎麼死的 尉繚是被殺死的嗎

2016-08-21 19:43:13

尉繚,戰國兵傢人物。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原姓魏,名繚,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但是你知道秦朝將軍尉繚是怎麼死的嗎?秦朝將軍尉繚的死因是什麼?尉繚是被殺死的嗎?
尉繚,原姓魏,名繚,原為魏國人,魏繚之父、爺爺、太爺均在魏國擔任國尉職位,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後,改稱尉繚。而後尉繚又在秦國擔任國尉之職,故人多以稱之尉繚。 尉繚一生事跡,史籍載之不詳,大約活動於魏國由安邑遷都於大梁的歷史時期,為魏惠王即梁惠王時人,著名的軍事傢。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遊說,被任為國尉,因稱尉繚。他所著的《尉繚子》一書,在古代就被列入軍事學名著,受到歷代兵傢推崇,與《孫子》、《吳子》、《司馬法》等在宋代並稱為《武經七書》。

魏國在前334年招賢,鄒衍、淳於髡、孟軻皆至梁,尉繚可能就在這時至梁並見到梁惠王,《尉繚子》一書即是他與梁惠王晤談軍事學的一個記錄。但由於龐涓當權,尉繚等人都未見用。從《尉繚子》的談話內容看,尉繚不僅熟悉魏國的國情,而且處處為振興魏國著想,表現瞭他熱愛故土的深情,以及對秦兵壓境的憂慮。他是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來到秦國的,此時秦王政已親秉朝綱,國內形勢穩定,秦王正準備全力以赴開展對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擊。
  當時的情況是,以秦國之力,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六國要是聯合起來共同對秦,情況就難料瞭。所以擺在秦王面前的棘手問題是,如何能使六國不再“合縱”,讓秦軍以千鈞之勢,迅速制服六國,統一天下,避免過多的糾纏,以免消耗國力。離間東方國傢,雖然是秦國的傳統做法,而且李斯等人正在從事著這項工作,但是采用什麼方法更為有利,則仍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是歷史上從未有人幹過的事情,年輕的秦王嬴政深知這一點,他不想打無準備之仗。
  另外,當時秦國還有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就是戰將如雲,猛將成群,而真正諳熟軍事理論的軍事傢卻沒有。靠誰去指揮這些隻善拼殺的戰將呢?如何在戰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體的進攻計劃呢?這是秦王非常關心的問題。他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瞭。
關於尉繚的真實生活年代如同其他歷史名人一樣無從查考,史書中也沒有記載尉繚的死因。隻能從歷史文獻的殘篇斷語中推斷,但是這往往前後矛盾漏洞百出。比如人們推斷在334年見過魏惠王,但《史記》中明確記載瞭他最終在秦王嬴政時擔任瞭秦國的高級職務。這個時間跨度近百年,顯然有違常識。因此,就像對其他歷史人物一樣,我們隻能望洋興嘆。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尉繚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他主張‘並兼廣大,以一其制度’。相傳尉繚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嬴政賞識之初曾經認定嬴政的面相剛烈,有求於人時可以虛心誠懇,一但被冒犯時卻會變得極之殘暴,對敵人也毫不手軟。尉繚認為這樣的嬴政欠缺照顧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嘗試逃離嬴政為他安排的住處。
兵書《尉繚子》作者存疑: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瞭《尉繚子》殘簡,僅能證明《尉繚子》不是後人所著的偽書,無法證明該書的作者是誰。《尉繚子》兵書,依然無法判斷是由魏惠王時期的隱士或是秦王政時期的國尉著作,史學傢眾說紛紜。
《尉繚子》是一部具有重要軍事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的兵書。《尉繚子》問世後,受到歷代統治者和兵傢的重視。唐魏徵將其收進用於經邦治國的《群書治要》之中,宋代被官定為武學經書,後世兵傢多有引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