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2:59:33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瞭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那麼孫權是怎麼死的呢?
十五而立
孫權籍貫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孫權出生於徐州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
據傳他是春秋時期兵法傢孫武的第22代孫,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生來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形貌奇偉異於常人。自幼文武雙全,早年隨父兄征戰天下。善騎射,年輕時常常乘馬射虎,膽略超群。為瞭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擔任陽羨(現江蘇宜興)縣長,這時的孫權隻有十五歲。
穩固江東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不久去世。孫權領會稽太守,開始統領江東。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蕩不安,在張昭、周瑜等人輔佐,地位逐漸穩定。
公元203年至公元208年(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三伐江夏太守黃祖,並於其間收得大將甘寧。同年,漢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宜城亭侯、左將軍、豫州牧劉備。曹操占領江陵(南郡治所)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周瑜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開拓領土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孫權乘新敗曹操之銳氣,遣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吳軍壓境,交州各郡守無不俯首,士燮率領眾兄弟奉承節度。唯有劉表所置蒼梧太守吳巨“陰懷異心,外附內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遂加士燮為左將軍。
赤壁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須一帶對峙,各有勝負。其間孫權聯合劉備,將妹妹嫁入荊州。又從魯肅之計,將所據荊州部分的南郡暫與劉備。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五月,征皖城,虜獲廬江太守朱光。同年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將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然曹操於此時拔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歸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土地。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荊州守將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這時的孫權看著劉備逐漸做大,並以相當的兵力對自己構成威脅,旋即改變戰略,向曹操稱臣聯盟,拔掉門口這顆定時炸彈。以呂蒙為都督取下劉備所據荊州地,潘璋、朱然擒殺關羽。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取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曹魏。
公元221年(延康二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並隨即興兵問罪討伐東吳。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擊劉備,於彝陵之戰大破蜀軍。
登基為帝
公元222年(黃武元年),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使其節督荊揚交3州諸軍事。同年,曹魏三路伐吳,其中兩路各有勝敗,魏軍整體局面占優,然朱桓重創曹仁軍,扭轉瞭整個戰局,魏軍不如預期,隻得引退。
公元223年(黃武二年),劉備病逝,蜀、吳互通使臣,關系緩和。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曹丕病逝,孫權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
公元229年(黃龍元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孫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南京市)。孫權多次出兵北伐,戰役較多,各有勝負。
公元234年(黃龍六年),孫權響應瞭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禦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割據遼東的公孫淵自從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奪取叔位,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孫淵遣使向吳稱臣,企圖以吳國為外應。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顧雍、張昭等群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張彌、許晏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燕王。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認為東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東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復,競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幸而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