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能當上皇帝?揭秘武則天上位真相

2016-08-13 12:44:41

  高宗唯一一次試圖罷黜武則天發生在在麟德元年(664),獲得瞭其舊僚佐、當時的宰相上官儀的支持,不過最終失敗。上官儀的支持和李勣的支持實際上並無不同,他們都是高宗的舊臣,是高宗最為信任的人,所以兩次廢後雖然對象不同,其秉持的理念都是一樣。上官儀成為替罪羊後,其孫女上官婉兒被沒入宮中,憑借自己的才能,在此後的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後武則天時代的中宗時代,扮演瞭重要的角色。

  後高宗深受痛風之苦,百官奏事時就讓武則天裁決。而武則天性格明敏,涉獵文史,處事都讓高宗滿意,於是在顯慶五年開始,高宗分權給她,使武則天的權力達到幾乎與君主權威相等的高度。麟德元年以後,高宗每次會見大臣討論政事,武則天就垂簾氣候,政無大小,都能參與。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置生殺,決於一人之口,高宗隻是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聖。

  上元元年(674),高宗和武皇後稱“天皇”和“天後”,進入瞭二聖並治階段。第二年,皇太子李弘突然死於洛州合壁宮。章懷太子李賢成為新的儲君。李賢是當時《漢書》學和《文選》學的主要贊助者,對學術的發展起到瞭重要作用。但是到瞭調露二年(680),李賢也被廢黜,新的太子是他的弟弟李哲(顯)。

  高宗死後,李顯即位,但是不到兩個月,武則天就在李顯弟弟相王李旦的僚佐王德真、劉禕之等人支持下廢黜瞭中宗,將李旦扶上皇位,之後她再誅除瞭李旦的王府舊臣們,王、劉等人都被流放處死。在借口殺劉禕之時,後者說出瞭“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的話,被很多學者用來描述唐代前期三省六部制的有效性。

  武則天的政治宣傳

  武則天進行瞭一系列改制,包括改東都為神都、改三省及諸司官稱等,在先後鎮壓瞭徐敬業和李唐諸王的起事之後,她已經基本上掃除瞭通向皇位的障礙。在武則天上臺過程中,她的政治宣傳令人眼花繚亂,借助瞭許多政治理論和宗教信仰的符號、概念。比如她大量制造祥瑞,利用天人感應的祥瑞思想為自己上臺制造證據。

  垂拱四年(688),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指使一個叫唐同泰的人獻上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號稱得自於洛水,這是中國傳統的河圖洛書的政治傳統,於是武則天將這塊瑞石命名為“寶圖”,並親拜洛水,加尊號“聖母神皇”,跨出瞭登基稱帝的重要一步。在其登上皇位的過程中及其以後,還不斷制造祥瑞鞏固自己的統治,敦煌文獻《沙洲都督府圖經》中就記載瞭不少當地向武周中央政府上報祥瑞的事件。

  在鞏固政權過程中,武則天難以避免地實行瞭恐怖的酷吏政治,來剪除忠於李唐的宗室和大臣。這些酷吏中來俊臣甚至專門編寫瞭一本《告密羅織經》,在武則天登基之前在位的宰相中,大部分都遭到瞭屠殺。

  永昌元年(689)十一月,武則天改用周歷,以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十二月為臘月、夏歷正月為一月。同時,改造照、天、地、日、月、星、君、臣、人、載、年、正12個新字。使用周正(以子月為歲首)取代唐朝的寅月為歲首,這就是改正朔,標志著天命從唐朝轉移到瞭武則天的周朝。她建立的新朝也稱“周”,是將自己視為周代政治遺產的繼承人,相對應的,武則天采用的歷法、官名等政治裝飾,帶有濃重的復古周代的色彩。

  唐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

  武則天上臺,彰顯瞭當時女性張揚的社會角色。唐代往往被稱為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至少對女性而言,這是一個相對寬容的時代。遊牧民族的傳統滲透在李唐女子的血液中,她們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甚至出現瞭女子結社的活動。男女地位相對也比較公平,敦煌出土的《放妻書》(離婚協議)在雙方離婚之時,還祝願彼此“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更生歡喜。”而且南方還“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願娘子千秋萬歲”。

  唐代女子女扮男裝的也是常見的情景,甚至屢屢反映在唐代的壁畫中。女子可以騎馬馳騁,甚至參與政治和軍事鬥爭。女性地位的高昂對唐代社會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占人口一半的女性獲得瞭更多的主動性,也增加瞭唐代作為輝煌帝國的成色。唐宋之際,就女性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最明顯的例子是唐代女子不纏腳,而宋代開始,女子被局限於門戶之內。從某種程度上講,盡管纏腳是一種審美觀變化的產物,但是從實際上使得一個社會一半的人口退出瞭大部分的社會活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