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是李小龍的師傅嗎?葉問最後是怎麼死的

2016-08-13 12:47:59

  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想必大傢都聽說過此人。他是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師傅,他開宗立派,桃李天下,卻甚少言傳,被譏為“誤人子弟”,曾經因為開瞭武館而遭受非議。已經上映的電影《葉問》受到粉絲們的追捧,尤其是對中國功夫感興趣的朋友更是不想錯過。

  不過,從2008年《葉問》風靡華語影壇以來,葉問的傳奇經歷已經吸引瞭無數的觀眾。2010年的華語影壇更可稱為是“葉問年”,三部講述葉問生平的電影先後登場。而其中最為矚目的,無疑是由《葉問》原班人馬打造的《葉問2:宗師傳奇》。這部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主演、洪金寶擔任武術指導的影片,將重點放在瞭葉問20世紀50年代移居香港,為生活所迫開始開館收徒的一段經歷,為我們再現瞭一代宗師的傳奇人生。

  歷史上的葉問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是如何成為詠春拳一代宗師的呢?讓我們透過光影與時空一起去探尋歷史的真相。

  詠春拳是女人拳?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以少林五枚師太的徒弟嚴詠春的名字命名的。清朝康熙年間,一些反清人士聚在福建南少林寺。清廷派兵圍剿並火燒南少林,眾僧死傷慘重,“少林五老”中身懷絕技的五枚師太藏匿到四川、雲南交界處的大涼山下。南少林寺的俗傢弟子嚴氏也逃亡在此。嚴氏有個女兒名叫嚴詠春,因生得靚麗,遭到當地惡霸逼婚。五枚師太為援救嚴詠春,將其帶到山裡,教授拳術。三年後,嚴詠春下山,將惡霸打得落花流水,登時名聲大噪。嚴詠春問五枚師太該拳叫什麼名字時,五枚說,這個拳沒有名字的,就用你的名來稱呼吧。詠春拳從此得名。正因為詠春拳的創始人都是女子,因此動作明顯帶有女性的扭捏,基本集中在中路。其基礎馬步更是與其他拳術都不一樣,是兩腿內夾的動作。

  但葉問之子葉準1982年到佛山訪問詠春拳大師彭南(江湖號稱“黑面南”)時,曾聽其講詠春的祖師是一個叫“攤手五”的湖北人。據《中國戲曲史》記載,此人原名張五,戲曲和武技都十分瞭得,尤其精於少林技擊。雍正年間逃亡至佛山,設立瓊花會館,把一身武藝都傳給紅船弟子。詠春拳的打法堅持在短線內小范圍的短促突擊,這完全符合船上空間狹小,漂移不定的特點。對於潛伏在紅船上的反清義士而言,詠春拳是最適合用來防身的。

  相比之下,嚴詠春的故事更象是一部章回小說,因為歷史文獻中從來就沒有五枚師太、嚴詠春,南少林寺也從沒被火燒過。

  不管詠春拳起源何處,從在佛山開醫館藥鋪的梁贊開始,詠春拳的歷史傳承有瞭明確的記載。而梁贊一生甚少收徒,隻傳瞭外號“找錢華”的陳華順和梁氏次子梁碧。詠春拳內,以授徒為職業,是從陳華順開始的。機緣巧合的是,一代宗師葉問,分別在佛山和香港從學於陳華順和梁碧,深得詠春拳真奧,遂成罕可匹敵的極頂高手。

  傢世顯赫,習武隻為強身

  佛山歷來武風尤盛,南派成名的武術大師如黃飛鴻、張鴻勝、梁贊、馮小清等,都出自佛山。

  清末民初間,佛山有一葉姓大富之傢,單是位於佛山福賢路的傢宅“桑園”,就已經占瞭半邊街位,其富由此可想而知。

  1893年10月10日,葉傢又添瞭一位小少爺,取名“繼問”,即後來的詠春拳宗師葉問。葉傢傢教嚴格,從小就讓葉問接受嚴謹的儒傢教育。可是,這位小少爺卻偏好三件事——玩槍、玩雀、玩功夫!

  事實上,說葉問故意歪曲瞭一些招式以愚他的弟子們似乎有點過分。但出身於書香世代大富之傢的葉問,由於其極端高傲的性格使然,試問又何來耐心去對他眼中認為“平凡”的弟子們詳加教導?再加上他那種舊派儒者的極度含蓄作風,就形成瞭即使眼見弟子錯誤百出也懶得理會的心態。直到葉問去世前後,門下黃淳梁、李小龍、梁挺等十大弟子相繼聲名遠震,才一洗冤名。

  一語成讖,戲言小龍短命

  要說葉問最有名氣的徒弟,當數功夫巨星李小龍。

  1956年,李小龍在利達街武館拜入葉問門下。當時李小龍已是頗有名氣的小明星,他到武館時,打扮非同一般:穿著西裝,戴著墨鏡,頭發抹得油亮。最初,由師兄黃淳梁指導他練習。黃一開始見到李小龍,就認為他堅持不瞭多久。果然一個多星期後,李小龍就對枯燥乏味的紮馬步和單式操練不耐煩瞭,不辭而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