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是李小龍的師傅嗎?葉問最後是怎麼死的

2016-08-13 12:47:59

  有一天,一位姓馮的佛山籍男生,也是“南北行”的少東傢,說傢裡有一位世伯,聽說葉問會打詠春拳,而且從佛山來,便邀請葉問到南北行見個面。

  兩人見面,世伯要跟葉問[(ch?)手(詠春拳最常用的訓練方式)。身為“詠春三雄”的葉問,出道之後罕逢敵手,二話不說,脫瞭長衫往茶幾上一放,便與對方[起手來。一搭手,葉問心裡陡然一驚,他想起師父生前說過:如果遇上硬梆梆的對手,不用怕,那人功力有限r但如果遇上雙手像爛毛巾般搭著不放的對手,便要小心瞭。

  葉問此時正遇到瞭第二種對手,他在那世伯手裡根本沒有辦法進攻,他使出的“絕招”剛一經接觸,便給人傢輕輕帶過,他卻連對方手腳怎樣動作也看不清楚。對方卻也無意傷他。葉問煩躁至極猛然出擊,結果x那間被世伯施以一招“漏手抱琶”打倒在地。

  年輕氣盛的葉問,敗倒之後甚覺難堪,拎起長衫一語不發地走瞭。三天後,世伯再約葉問見面,說:其實你已相當不錯,是否想學得更好一點?葉問答:我來香港是讀書的,沒有錢??世伯說,我教你詠春拳不收學費,你學成後回到佛山應是無人能敵,到時你隻要告訴別人,教你的人是梁碧就行瞭。

  原來,此人正是詠春拳集大成者梁贊的二公子梁碧。梁贊有兩個兒子,長子梁春,次子梁碧。兄弟二人分別學到梁贊的絕技,梁春學瞭中醫,梁碧學瞭功夫。梁贊死後,其經營的藥材鋪“贊生堂”順理成章交給瞭梁春,經濟大權也落到瞭梁春手裡。學功夫沒收入,梁碧隻好向哥哥要錢。要得多瞭,兄弟間的關系開始惡化。

  梁贊去世後,他的徒弟陳華順大概不知道梁碧也學瞭詠春拳,就對外人說,隻有自己才是梁贊功夫的傳人。為此,梁碧更為鬱鬱,遂離開佛山,出走香港,棲身於朋友馮某在香港文咸東街開的南北行。南北行經營中國大陸和南洋之間的貿易,裡面有很多客房,可以免費吃住。

  就這樣,初來香港的葉問機緣巧合地與師叔梁碧相識,從此開始一邊讀書,一邊跟他學習詠春拳,一直到葉問1913年離開香港。

  武技非凡,多次大顯身手

  1913年,20歲的葉問告別梁碧,回佛山繼承祖業。此時,他的詠春拳已突飛猛進,有些人誤以為他學過別派武技,將他當作“叛徒”看待。

  殊不知,詠春拳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包含瞭精奧哲理的武學。陳華順雖然武功卓越,但終究礙於學識,難以將自己所知的精妙之處傳授給下一代。故此梁碧的武功雖然未必敵得過陳華順,卻偏能調教出一位武技卓越的葉問來。日後葉問能成為一代宗師,也與他自身的學識修養不無關系。在香港讀書期間,他就不斷吸收現代科學知識,還經常用力學原理、幾何角度去解釋拳法。

  因為是世傢子弟出身,葉問從不喜歡像其他武師一樣“身穿精武裝,腰束紗帶,腳踏精武靴”。他註重儀容整潔,喜穿深色長衫,即使平時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

  一次,葉問和表妹等去觀賞“秋色”遊行,他當時身著長衫和薄底禮絨鞋,看上去一副軟弱可欺的公子樣兒。途中,遇到一位當時的軍閥排長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葉問突然挺身上前,使出慣用的詠春拳法,對方立馬應聲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對方起身拔槍,葉問一個轉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用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輪芯壓彎,使其不能發射。

  為謀生計,開武館惹非議

  抗日戰爭期間,整個佛山地區的工商業全部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葉傢的生活陷入困頓,常常三餐不繼。葉問的功夫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找他去擔任憲兵隊的武術教練,但葉問斷然拒絕。他說:“一個人的民族氣節比什麼都重要,在這個問題上絕對不能含糊!”

  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因身懷絕技,應邀進入縣政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追捕盜賊劫匪等工作。他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升平路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頗得上級賞識。以後,葉問又擔任過廣州市南區巡邏隊長等職務。一天,葉問帶領部下在鬧市跟蹤一名刑事案慣犯,同事突發奇想,問葉問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慣犯。葉問將手槍和手銬交給同事,悄悄走過去,三下五除二就將慣犯牢牢捉拿住。這一事跡頓時又在佛山傳遍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