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為什麼功成身退 范蠡為何幫助不仁義的勾踐滅吳

2016-08-13 14:21:22

  范蠡是我國歷史上神人級的人物,即使在高手雲集、人才輩出的春秋爭霸時代,范蠡也是人才大軍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之一。但這位文武兼備的能人奇才,卻在窺破越王勾踐的不仁義之後仍然助其滅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范蠡為什麼功成身退?范蠡又為何幫助不仁義的越王勾踐滅吳呢?這得從范蠡早年經歷說起。

  范蠡的早年經歷

  據《越絕書》等史書記載,范蠡出生於楚國的一個貧農傢庭,自幼衣食緊缺。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范蠡也是博學多才,頗有世傢子弟的風范。由於范蠡過於聰慧,又苦於沒有伸展抱負的平臺,范蠡竟時而糊塗時而清醒,被人們認為他患瞭神經病。但身為楚國縣令的文種卻慧眼識英才,多次派人前去想請,結果手下的人都沒有請回范蠡,而是報告說范蠡得瞭神經病。文種於是親自駕車前去想請,范蠡見到文種後竟然意趣相投,兩人很談得來,相交頗深,這“神經病”居然也好瞭。後來,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和文種一起投奔瞭越國,輔佐越國勾踐,但很快他就發現勾踐是一個可以共富貴不能同患難的不仁不義的君王。後來越王被夫差打敗,被俘虜後受盡屈辱,而范蠡還是選擇輔佐勾踐,甚至助他復國。究其緣由,不外乎是以下幾個原因。

  范蠡想要一個證實自己的平臺

  從范蠡早年經歷可以看出,范蠡是一個渴望伸展雄才大略的人,才會因為在楚國的不得志而裝瘋賣傻。據《國語.越語上》記載,范蠡在跟隨越王勾踐入吳為奴時曾對勾踐明言:“兵甲之事,種不如蠡;鎮撫國傢,親附百姓,蠡不如種“。可見,范蠡對自己的文韜武略頗為自負,他決不允許別人說勾踐是在他的輔佐下失敗的,他要留下來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並滅吳國,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離開。因此,他並沒有太在意勾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越王勾踐兵敗落難時不但沒有走,反而多次申明自己有卓越的才能,而甘冒風險,隨勾踐入吳為奴。正是因為這種不甘心,促使范蠡堅持幫助勾踐實施滅吳大計。

  范蠡沒有更好輔助對象

  范蠡出生於楚國,但楚國的國君不是荒淫殘暴,他沉迷聲色,窮奢極欲,就是軟弱無能,寵信奸佞小人。面對這樣一個小人當道,烏煙瘴氣的楚國政壇,范蠡沒有門路也不願意報效楚國。後來他和文種依據局勢認定將來的霸主不是吳國就是越國,便擇一選中瞭吳國。但在去往吳國的路上,他們得知吳國有伍子胥和孫武這樣的能人,恐怕此時過去已經沒法得到重用,於是又改道去瞭越國。

  在去越國後,遇到瞭素來看不起文人智士的石買,石買譏諷他們是隻會說大話的不忠之人,於是他們負氣離開。越王勾踐問訊後便派人追回范蠡和文種,並禮遇有加。范蠡明知將來的霸主必是吳越兩國之一,吳國已經沒有他的位置,而越王對他又有恩遇,所以隻能留在越國。  

  范蠡有建功立業的情結

  范蠡生於貧困傢庭,自小就因為自己出身卑微而自輕自賤,唯一能改變其命運的方法就是建功立業。實際上,凡是像范蠡這樣才華橫溢的曠世奇才,都希望自己能有一番作為,希望自己可以名垂千古。范蠡確實沒有因幫助越王勾踐滅吳而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卻因此名揚天下。後來,他又以自己的聰明才智辭官經商,變成瞭富翁,一下子就名利雙收瞭。齊國得知他的賢明之後就聘請他當瞭國相。他當瞭一段時間的國相之後,再次意識到瞭危險,於是交還相印,辭官歸隱瞭。

  從范蠡辭去越國的高官厚祿之後再次擔任齊國國相來看,范蠡的內心還是有參政的想法的,隻是性命比名譽更為重要,所以才不得不辭官。

  以上就是對范蠡為何明知勾踐不仁義還堅持幫助他滅吳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