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要退還庚子賠款?揭秘其背後的歷史真相

2016-08-13 15:42:09

  三,由帝國當局與遠征軍聯絡溝通,以便他們之間為解救公使館、保護外國人和恢復秩序而進行的合作。

  如果這些目標都能達到,本政府相信,在列強這方面,妥善解決最近的麻煩所出現的所有問題將不會存在任何障礙。為達此目的,在其他各國的贊同下,本政府各友好部門將愉快地接受陛下的部署安排。

  威廉·麥金利 1900年7月23日國務卿海·約翰復述”

  美國國務卿海·約翰的外交照會和美國總統麥金利致光緒皇帝回函中將美國對華政策立場表達得非常清晰和明確:

  1、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是維護中國領土與行政完整;

  2、除瞭希望正義與公平之外,美國政府和人民對中國別無他求;

  3、盡快解救被圍困的公使館和僑民;

  4、美國政府為達上述目的將著手部署安排。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占領北京。

  10月22日,海·約翰再次致德、法、英、意、俄、日、奧等七國政府的外交照會,這便是第三次“門戶開放”的照會。照會全文如下:

  “法國政府向我們提出建議,對於所有國傢都有保留地接受瞭的法國提出的建議條款,如同我們提出的條款一樣,進行公開的討論,而不是尷尬地談判。法國提出,各國應通過與其駐華大使聯系和磋商,然後說明我們同意哪些條款,哪些還要在談判中討論。我國政府已經向駐北京大使發出指示,讓他按照這一辦法與其同僚商議。我們也已經向對我們不放心的法國政府做瞭擔保。隻要我們和其他國傢對中國皇帝和中國政府正確而又堅決地處理罪犯感到滿意,就立即開始談判。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總統也已經對中國皇帝的懇求給予瞭答復。

  我們對法國政府的上一次外交文件的答復是,本政府相信,如果各國把他們最初的申明包括在他們決定共同發表的聲明之內,以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確保中國和各國自身受益於中國與世界開放的和平等的貿易交往,那麼,法國在其建議條款中所期望的那種結果,即對中國皇帝和政府的決斷施加有利的影響,就一定會得到增強。”

  第三次“門戶開放”的照會再次強調瞭美國政府“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立場。

  中國在以往與西方的戰爭中,戰必敗,敗必求和,求和必割地賠款。義和團暴亂後,割地賠款已經是清政府預料中不可避免之事。戰後把中國大卸八塊也正是英、俄、法、德、日的如意算盤。但正是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確保瞭中國在義和團暴亂的慘敗後沒有像以往的戰爭失敗那樣導致中國割讓大片土地,保持瞭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免遭被瓜分的命運。

  在戰後的和約和庚子賠款談判中,美國的對華政策都是“保持中國的領土完整和行政完整”這一思路的繼續和延續。這一思路簡單地來說即是,美國政府從剛確立的對華門戶開放政策出發,認為一個穩定完整的中國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因此在庚子賠款的八國會議上,美國談判代表可以說是代表中國舌戰另外七個西方列強國,與其討價還價,盡量減輕賠款額。美國政府提議削減索賠數額,即索款總額相當於當時兩億中國海關銀兩,而七國索賠款總數為四億中國銀兩,並且利息是百分之四。

  美國政府主張將賠款額盡量限制在清政府能夠承受的范圍內,不要給清政府造成過度的財政壓力,以致清政府失去生存和改革的能力。這一點從1900年12月29日美國國務卿海·約翰致美駐華公使康格(E. H. Conger )的電報中有著很清楚的表述,海·約翰在電報中指示:“在和約談判中,盡可能使賠款保持在一個適當的限度內,以確保中國的償付能力。”

  在漫長的索賠會議上,美國以一對七的比例以寡敵眾,談判的艱難從海·約翰致美國談判代表的指示電報便可得知。

  1901年1月29日,海·約翰指示康格將賠款總數限制在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關平銀2.02億兩),同時提出美國的損失和支出約為2500萬美元。海·約翰致康格的電報指示說:“要就賠款總數征得(各國)公使們的同意”,“要使這個總數盡可能地合理。按照這裡所能夠獲得的最準確的信息,中國政府不可能支付多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賠款,這將可能迫使其他國傢減少他們的要求。”“我們並不期望完全賠付這樣一個總數,像其他一些列強那樣提出類似超出中國賠付能力的極端要求。”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