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結束瞭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傢。首創瞭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瞭國傢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對秦朝遺留下來的問題人們總是很感興趣的,例如:秦朝的公子扶蘇的母親是誰,這個問題千年來都沒有答案?就好像公子扶蘇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一樣,對於公子扶蘇的母親史書上記載的寥寥無幾,不過,關於公子扶蘇的母親是誰有兩個說法。
公子扶蘇
說法一:
公子扶蘇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於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托著無限的期望。而嬴政也的確是把扶蘇當作子的繼承人來培養的,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心懷仁慈,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秦王雄才大略,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長子過於婦人之仁,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裡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說法二:
藤田勝久教授推測扶蘇的母親可能是楚夫人,也就是出身於楚國王室的夫人,對此答案我深表贊同。藤田教授進而推測聯結楚夫人、扶蘇和項燕的關鍵人物是昌平君,我大受啟發。進而,關於昌平君與楚夫人之間的具體關聯,藤田先生推測說,在嫪毐之亂爆發前,秦王嬴政迎娶楚夫人,昌平君由楚國護送楚夫人來秦,所以有後來緊急受命平叛之事。想來,在藤田先生作這個推測的時候,對昌平君生在秦國,長期活躍在秦國政壇中樞的身世尚不清楚。
楚夫人
這種解釋有一個難以克服的弱點,一位臨時出使秦國的楚國使者,怎麼會突然受命統領秦軍平定秦國政權中樞的叛亂,秦國的大臣將軍們到哪裡去瞭?他如何能夠指揮得動秦國的軍隊?這種不合常情常理的事情,怕是很難得到合理的說明。所以,關於昌平君與楚夫人的具體關聯,我們需要到別的地方去尋找。
首先,我們來看秦王嬴政什麼時候迎娶王後結婚。這件事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援引秦國王室的成例來作推測。以嬴政的曾曾祖父秦惠王為例,秦惠王十九歲即位,二十二歲行冠禮成人親政,二十三歲迎娶魏夫人立為王後成大婚。秦惠王先行冠禮,再迎娶王後行婚禮,應當是秦王室的制度或成例。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歲,行冠禮,正是沿用這個王室成例。準此,嬴政迎娶王後成大婚,當在嬴政二十三歲時,也就是秦王政十年。嫪毐之亂發生在秦王政九年,當時昌平君已在秦國,應當與護送楚夫人到秦國無關。
以秦國成例而言,秦王的婚姻,多由太後決定。太後如何為自己的兒子選定王後呢?一般而言,太後為子王選定的王後,往往是自己出生國的娘傢。秦武王的母親惠文後是魏國夫人,她為武王迎娶的是魏夫人。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後是楚國夫人,她為秦昭王迎娶的夫人是楚夫人。孝文王(安國君)的母親是唐八子,出身不明。不過,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安國君之所以能夠成為王太子,是出於以祖母宣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的意願,宣太後為他選定的正妻華陽夫人,也是楚夫人。
公子扶蘇
嬴政即位之時,太後一共有三位,養祖母華陽太後、親祖母夏太後和生母帝太後,未來嬴政的婚姻,當取決於她們三人。秦王政七年,嬴政二十歲時,夏太後過世。秦王政九年,嬴政二十二歲,帝太後因為與嫪毐的不正當關系,被驅逐出京,從此喪失瞭對秦國政局和嬴政的影響力。到瞭秦王政十年,嬴政二十三歲,依照秦國的定制將要行大婚選定王後;這時候,唯一能夠左右這件事情的人是誰呢?無疑就是健在的華陽太後瞭。華陽太後是楚國人,他為孫子嬴政選定的王後,應當就是楚系的夫人。據此,我們可以補充史書失載的內容,寫下:“秦王政十年,迎楚夫人。”
至於這位楚夫人究竟是誰,由於史料過於欠缺,我們隻能推測她是一位出身於楚國王族的女子。她是華陽夫人所看中的孫媳婦,不但與華陽夫人關系密切,當然也與昌平君關系密切,他們都是同一親族關系網裡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