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8:18
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取得瞭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應該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禦外侮,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才換來的。
第四,徐州會戰
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占南京後,日本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占華東戰略要地徐州。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徐州會戰的歷史評價
此戰,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歷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臺兒莊會師的計劃。在臺兒莊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鉗制和消耗瞭日軍有生力量,中國軍隊以傷亡6.5萬餘人的代價,擊斃、擊傷日軍2.6萬餘人,除予日軍以巨大打擊外,還遲滯瞭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瞭時間。此戰最重要的影響在於使中國人民相信自己有擊敗日本的能力。
1938年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占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雙方參戰兵力達幾十萬人,在魯南和蘇北地區反復拉鋸作戰,其中,國軍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揮下取得瞭著名的臺兒莊大捷,一戰擊潰日軍兩大精銳師團的合圍。
第五,南京會戰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占領。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瞭《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中支那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詳細部署則命令按“參謀總長指示”辦。於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
日軍於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後,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平民和戰俘進行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
南京會戰的影響
南京保衛戰與南京大屠殺在時間上前後承接,它的失敗造成南京陷落,隨後發生瞭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國民政府對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嚴重的平民安全隱患,對於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軍事撤退混亂,大批中國軍人滯留城內。這些因素擴大瞭南京大屠殺中遇難者的規模。其實,自1937年8月淞滬戰爭開始後,南京就成為日軍空襲的重要目標,國民政府開展防空和抗戰的宣傳教育,各社會團體還開展瞭多種形式的抗日宣傳和捐款活動。到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夕,城市基本還在有序運轉。但實際上,國民政府應對戰爭的準備是有限的,特別是對南京城陷之後如何安置和保護市民並沒有詳細的計劃。滯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和救助意識。造成這種狀況與國民政府的宣傳誤導有很大關系。全面抗戰爆發以後,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表現出堅決抗戰的高調姿態,並配合相關的舉措和宣傳,給民眾留下瞭國民政府堅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當日,《中央日報》發表社論《告京市民眾》中稱:對於南京地方,政府“已設立瞭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統帥文武機關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衛的打算。”此後,官方相繼報道瞭蔣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堅守南京抗戰到底的言論。在堅守的表象之下,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對於如何安置和保護在寧市民,國民政府卻沒有詳細的計劃。在南京失陷前後,國民政府各機關大多忙於政府機關的遷移工作,對於南京城陷後的善後工作以及民眾的安全問題並不關註。蔣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調表態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對戰爭狀態有正確的估計,他們也不可能有相應的戰敗後物質與心理準備。南京失陷前後,大批難民擁入城中的國際安全區,而在此前國民政府對於國際安全區的支持不夠,且安全區未得到日本的承認。因此,它們對於難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數十萬軍民被日軍屠殺,其中中國軍人大概在7-9萬人。而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被俘虜、被屠殺,與南京保衛戰的戰略決策和指揮失誤密切相關。一方面,國民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決策失誤是造成大批中國軍人滯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長江之南,日軍對南京取分兵合圍之勢,國民政府在沒有足夠力量保證南京守軍可以安全有序撤離的情況下,集合十餘萬的軍隊固守南京,這顯然是軍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蔣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卻高調表態要死守南京,實際上是對參戰部隊做“遺棄性處置”。另一方面,作為南京衛戍司令的唐生智,對萬一城陷之後如何有序地組織撤退等善後事宜,也考慮不周。他為瞭迎合蔣介石而提出瞭“誓與城市共存亡”的口號,在挹江門阻止軍隊退往長江邊,並收繳渡江船隻。按照唐生智的說法,此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其結果:“死地”形成瞭,而“後生”則為泡影。加上軍事決策與指揮體制的缺陷,於是導致瞭南京淪陷後,中國守軍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瞭滯留城內的官兵陷入組織崩潰的境地,被俘官兵數以萬計,並成為日軍殘忍屠殺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