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十大著名戰役

2016-08-15 21:18:18

  中國自從進入瞭清王朝時期,閉關鎖國讓中國與世隔絕,直到八國聯軍侵華,中國的國門被打開,自此,中國陷入瞭艱辛的抗戰中,而後,中國又陷入瞭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才結束,在這八年的戰爭中有不少著名的戰役,現在,小編就來為大傢盤點下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十大著名戰役。  

  第一,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有戰略性的進攻戰役。

  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從這以後,日軍開始真正研究中國的敵後抗日武裝,並從正面戰場抽調大批部隊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復掃蕩、清鄉。當然,日軍想“肅清後方”的願望並沒有最終實現,“地雷戰”、“地道戰”、“大生產運動”等一系列新概念,從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在戰爭辭典裡。

  1940年8月開始的百團大戰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9月20日),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第二階段(9月20日~10月上旬),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占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第三階段(1940年10月6日~1941年1月24日),反擊日軍的報復“掃蕩”。

  百團大戰的影響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方認為百團大戰粉碎瞭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瞭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瞭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瞭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百團大戰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局勢的改變也起到瞭一定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聲望提高,中國國民黨以此改變瞭對共產黨的認識,加強瞭對共產黨的控制,日軍在此次戰爭失利後,加強瞭軍事力度。

  第二,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自1937年8月13日晨,日軍以日租界和黃浦江上的軍艦為基地,向閘北一帶進行炮擊,我軍奮起還擊開始,至11月12日我軍西撤結束。

  先後兩次,中日雙方參戰部隊累計高達100萬人次,戰爭場面規模宏大,號稱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方幾乎出動瞭國民革命軍的所有精銳部隊,蔣介石親自指揮全局作戰。由於雙方均是大兵團作戰,武器以重裝備為主,故雙方均傷亡慘重,故戰場被稱為人血磨房和絞肉機。

  淞滬會戰的影響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瞭,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瞭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瞭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日軍在上海浴血纏鬥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瞭懷疑與困惑。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瞭。在淞滬會戰驚心動魄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瞭一個共識,就是為瞭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第三,長沙會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瞭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長沙會戰的影響

  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歐戰爆發後的十幾天,當時正值波蘭敗亡、歐洲危急的關鍵時刻。國民黨軍隊在這次會戰中予10萬來犯之日軍以迎頭痛擊,挫敗瞭其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目的,從而有助於引起歐洲各界人士對中國局勢的關註。第二次長沙會戰,發生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3個月。面對著德軍的強大攻勢,蘇聯戰局岌岌可危。國民黨軍隊在這次作戰中雖然損兵折將,日軍也一度攻進長沙,但最後日軍還是撤出瞭長沙,中國戰局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第三次長沙會戰緊接太平洋戰爭而爆發,當時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同盟國軍隊接連敗北。在此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取得瞭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不僅對中國國內,對同盟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正因為如此,這次會戰的勝利引起瞭盟國、特別是英、美的廣泛關註。還在第三次長沙會戰進行過程中的1942年1月1日,世界上26個反法西斯的國傢在美國華盛頓集會,發表聯合宣言。中國與美國、英國、蘇聯作為四大強國,領銜在宣言上簽字。1月3日,盟國成立中國戰區盟軍統帥部,經羅斯福提名,由蔣介石出任盟軍統帥部最高統帥,統一指揮在中國的美國軍隊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的軍隊對日作戰。 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長沙,衡陽駐軍及人民,乃以英勇姿態,展開抗戰史中最光榮之一頁,相持47日,不徒予後方以從容佈置時間,且使太平洋美國毫不顧慮而取堞班島。東條內閣窮於應付而急速崩潰”。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把衡陽定為抗戰紀念城,1947年8月10日,衡陽抗戰紀念城在嶽屏山頂舉行瞭命名奠基典禮時,蔣介石總統頒訓詞:“我第10軍殘餘部隊,喋血苦守此兀然孤城者,歷時47日之久,此為全世界稀有之奇績,而我中國有道德之表現與發揚,亦以此為最著。” “抗戰八年,戰死疆場之英烈士,至少數十萬人;而保衛國土,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數;但其對國傢貢獻之大,於全局勝敗有決定作用者,為衡陽守軍。” 羅斯福在第三次長沙大捷後的第22天給蔣介石發來瞭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同時宣佈再次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其後,他並以他夫人的名義,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問美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他還通過他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授予第9戰區司令長官、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薛嶽一枚美國勛章。另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歷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