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五大主力是哪五大 國軍五大主力有哪些事跡

2016-08-15 21:28:14

  新1軍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有“天下第一軍”的美譽。官兵文化水平高,全美式裝備,在抗戰後期成立後是國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你想像看看,與日本人作戰上面有美軍飛機,前門有中型坦克,後面有重炮,戰士手中有火箭筒、噴火器、沖鋒槍,對付手中三八大蓋日軍的,在緬甸反攻中一個新一軍戰士可以抵擋3個日軍,對日軍持續進攻兩年,打通瞭印度到中國的交通線,幾乎全殲日軍精銳“叢林之王”第十八師團。但是由於成立較晚,在抗日戰績不如74軍多。

  湧現傑出人才:“遠征將軍鄭洞國”、“東方隆美爾”孫立人、“中國的巴頓廖耀湘”、“東方蒙哥馬利”李鴻。

  主要戰績:1944年緬北反攻。東北戰場共軍“隻要不碰新1軍,不怕蔣匪百萬軍”。

  人們總說士兵最好的結局是戰死沙場,所以,新1軍的結局也由此可知瞭,在遼沈戰役被消滅。

  其三,是第5軍,這支部隊在當時外號王牌軍

  第5軍事五支部隊中國第一個機械化軍,訓練最好。

  1938年10月,國民黨第五軍在湖南省湘潭縣成立,它是國民黨政府組建最早的一支現代化的裝甲部隊,被譽為“鐵馬雄師”。是抗戰初中期間唯一的機械化軍,最多時候有5萬人。第一任軍長杜聿明重視練兵,1939年3月,國民黨軍委會派員校閱第五軍後,將它的軍事訓練列為全國第一。蔣介石對這支全國唯一的機械化軍視為珍寶,將它劃歸最高統帥部直接掌握,從不輕易投入戰場使用。在39-41年期間在國軍中戰鬥力最強,時有杜聿明、鄭洞國、邱清泉、戴安瀾、廖耀湘五虎上將。

  在1940年的昆侖關攻堅中,第五軍曾血戰昆侖,一鳴驚人,幾乎全殲日軍鋼軍之稱第五師團之二十一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1942年3月20日,第五軍第二○○師在緬甸同古與日軍第五十五師團決一死戰。第二○○師以1萬多人的兵力孤軍守同古,抗擊4倍於己的日軍達12天之久,以傷亡5000多人的代價擊斃日軍一四三聯隊聯隊長橫田大佐以下5000多人,重創瞭日軍第五十五師團,創造瞭一個抗戰史上罕見的奇跡。1942年3月底,第五軍新編第二十二師在緬甸斯瓦阻擊戰中以虛虛實實、機動防禦、逐次抵抗的戰術單獨抗擊擁有200門大炮、100多輛坦克的日軍2個師團5萬餘人的輪番進攻,歷時達18天之久,共擊斃傷日軍4500多人,而自己僅損失2000多人。 1942年4月初,第五軍九十六師在緬甸平滿納阻擊戰中,獨自抵擋日軍2個主力師團達8天之久,共斃傷日軍近2000人,圓滿完成瞭阻擊任務。1942年6月,第五軍殘部從緬甸敗退回國後,被安置在昆明整訓。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從滇西反攻日軍。第五軍所向披靡,打得日軍魂不附體,先後占領瞭龍陵、雙坡、於隆、邦打、拱撤、河邊寨等日軍據點,全打開瞭通往畹町的大門。後來,又配合盟軍攻克瞭畹町,打通瞭滇緬路,為緬甸之戰失敗雪瞭恥。

  46年3月,第5軍各部開赴武漢,解放戰爭中第5軍主要在華東作戰,大大小小無數戰鬥,敗仗很少。(單單從堅持到48年底淮海就可以看出來。第5軍在一年裡轉換指揮部就達300次以上,可見其轉戰的頻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戰”就來源於此,華野老人談起第5軍總是耿耿於懷。

  作為一隻王牌軍,其不用戰功彪炳不足以形容,這支部隊的主要戰績是昆侖關戰役,第一次入緬作戰之同古、斯瓦、平滿納戰役。解放戰爭華東戰場解放軍“逢五不戰”

  1948年淮海戰役被消滅。

  其四,是新6軍,這支部隊外號為常勝軍

  在當時的解放戰爭初期數次一個團戰勝共軍一個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6軍是中國駐印軍主力“中國虎”。新6軍的骨幹班底為新編22師,在編入新6軍之前還是5軍的主力,昆侖關的勝利也有新22師的汗馬功勞,當時消滅日軍4000多人,克復昆侖關,一戰揚名,著名劇作傢田漢還專門采訪瞭廖耀湘,稱其為抗戰中的狄青。

  1942年,新編22師在5軍的建制內參加瞭印緬遠征,西渡怒江,第一次遠征中主要戰鬥為接應200師自同古撤退,打完後也還有7000多人,實力仍存,可惜遠征軍撤退時軍長杜聿明卻不聽廖耀湘建議,嘗試突破日軍阻擊,非要往野人山煉獄裡鉆,這一昏招的直接後果就是新22師兵員從進山時的7000直線下降到瞭到達印度時的不足3000,犧牲超過半數。在那異國的樹林裡,草叢中,一支支銹蝕的槍支,一堆堆散亂的白骨,無言地訴說著情況之慘烈,上萬名官兵的骸骨永遠留在瞭異域他鄉。遠征軍在正式作戰中未損失團長以上將領,而在撤退中竟損失四員之多。這反倒幫瞭日軍大忙。其實當時遠征軍的當面日軍隻有56 師團,還因為長途行軍疲憊不堪,實在沒有多大把握能把整個遠征軍都攔住,遠征軍的不戰自亂讓師團長渡邊高興得半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