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0:50
“老安,我給你講講現在的朝鮮吧!”看著驚訝的安傳培,劉石安趕緊作瞭個“噓”的手勢,“替我保密,想去的人太多,我得低調。”
今年6月,劉石安跟隨中央電視臺《斷刀2》欄目組前往曾經戰鬥過的朝鮮:“全國去瞭12個老戰士,上海就去瞭我1個。”60年前,劉石安所在的20軍是打破麥克阿瑟最初“聖誕節計劃”的主力軍,也是參與長津湖戰役、青川江戰役、黃草嶺戰役、金城反擊戰等著名戰役的中堅力量。
“再次到達長津湖地區時很激動,但我發現這60年的變化太大瞭。”劉石安說,如今那裡已沒有太多戰爭的痕跡,惟有幾處戰壕、彈坑證明這裡曾發生過惡戰。他記得戰時燒毀瞭不少樹木,現在又逐漸長成瞭樹林。當時,那裡幾乎沒什麼人傢,偶爾有“阿瑪尼”(朝鮮語“老婦人”)頭上頂著罐子,冒著炮火給志願軍送土豆,如今這裡建起瞭十多戶比較新的農村小平房。
感受更深的是在柳潭裡,這裡曾是20軍打敗美軍“王牌部隊”陸戰一師的地方,也是電影《英雄兒女》中抱著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王成的原型楊根思犧牲的1071高地。楊根思當時是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當他帶領連隊打退敵軍的8次進攻後,全連隻剩下他和機槍組瞭。為瞭保護武器,他命令射手們帶著打完子彈的重機槍撤下去,自己獨自留在陣地上。當敵人快要踏上1071高地時,他抱著一個冒煙的炸藥包沖瞭過去,最終與敵人同歸於盡……楊根思是志願軍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級戰鬥英雄”(我軍至今僅有楊根思和黃繼光獲得過這一榮譽),也是志願軍中第一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根思連”。劉石安特地向攝制組提議尋找楊根思的墓地,可惜沒找到。“也許是在更高的地方,”劉石安說,“我們這些老同志現在爬到200米高就爬不動瞭,隻得就地錄影。”
在半山腰,攝制組問劉石安對這裡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他想瞭想:“就講講‘冰雕連’的故事吧。”他說,當年出征是秘密入朝,許多來自南方的戰士就穿著夏秋兩季的衣服奔赴戰場,朝鮮冬季的最低溫度要達到-40℃,成排、成連的戰士因此凍死在山頭。在阻擊美軍陸戰一師的高地上,當清晨美軍進攻時,發現負責阻擊的志願軍一直不開槍,還有幾名戰士握著手榴彈,嚇得美軍先頭部隊不敢貿然行動,直至幾個膽大的美軍爬上志願軍的陣地才發現,原來整連的志願軍官兵都在寒夜裡被凍成瞭冰雕。“他們一直保持著作戰的姿勢,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說著說著,老人哽咽瞭。
抗美援朝戰役中,共有183108名中國軍人犧牲在瞭朝鮮戰場上。劉石安說,這次去朝鮮的第三天,他們在主辦方、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的安排下,前往距平壤20公裡的志願軍烈士陵園祭拜,這裡矗立著20多座英雄人物銅像:毛岸英、黃繼光、邱少雲……讓劉石安欣慰的是,陵園很幹凈,也常有中國遊客前來祭奠。離開時,劉石安和其他老同志為烈士們敬獻瞭花圈,挽聯上寫著“志願軍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部分志願軍老戰士”。
“就是瞭卻個心願,60年後總算又來瞭。”劉石安說,為瞭這次拍攝,他準備瞭20天: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從書上翻出當年的作戰地圖一遍遍地看那些山脈、水系,除瞭找戰鬥地點,還找出瞭幾名戰友的犧牲地點。此外,他借閱、購買瞭大量有關抗美援朝的書籍,每晚看到11點,“直到眼睛酸得實在看不動瞭才休息”。他還把抗美援朝時期獲得的所有獎章都裝進瞭行李箱。他甚至想若是有時間,找人“突擊”補習一下朝鮮語。
“您現在還會說朝鮮語嗎?”安傳培問。
“隻會一句瞭,‘多摩晁少(同志們好)’。”劉石安說。
為瞭“最後的陪伴”
在位於奉賢永福園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紀念館的一處展臺中,展示瞭大量朝鮮書籍、郵票,這些都是由停戰後去過三次朝鮮的何文俊捐獻的。
何文俊是最後一批回到祖國的抗美援朝戰士,那已是1958年8月。1956年,何文俊被送到前蘇聯列寧格勒學習無線電技術,並於一年後返回朝鮮教授朝軍無線電修理技術,幫助當地完成建橋蓋房等基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