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何要借少數民族貴族擾亂邊疆

2016-08-15 21:32:42

  單從浩罕與張格爾叛亂的關系看,浩罕的入侵並非殖民侵略。但從當時的整個局勢來看,浩罕的入侵又與英國殖民侵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19世紀早期英、法、俄等殖民主義國傢就已經將侵略目光轉向中亞,他們利用各種手段擴充自己在中亞的勢力。對中亞人民來說“不管(從歐洲)到來的是商人、傳教士還是公使,一般說,他們的到來都預示著某種形式的歐洲保護國的建立。”在這場殖民勢力的角逐中,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從公元1820~1842年期間,英國間諜穆爾羅弗特、鮑裡斯、武德、斯托達爾特和科諾利,通過各種途徑,潛入這一地區。英國不止一次利用聖戰為口號聯合中亞三個汗國反對俄國。”俄國為使自己的勢力與英國相抗衡也致力於對浩罕的爭奪。在兩個強大的殖民國傢的夾擊中,浩罕不能不受到影響。雖然浩罕支持張格爾叛亂是出於自身政治經濟利益的考慮,但它直接出兵也受到英國殖民勢力的鼓動。可以說張格爾叛亂是英、俄企圖利用被入侵國的代理人和第三個國傢實施殖民侵略的嘗試,是1867年英國支持浩罕軍官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侵略政權的先聲。

  綜上所述,張格爾叛亂所依靠的力量主要來自浩罕和英國。他們不僅在戰略戰術、軍備物資上給張格爾以幫助,而且還直接公然出兵進行侵略。這足以說明張格爾與浩罕、英國的關系:外國侵略者支持策劃張格爾叛亂以進行侵略活動,而張格爾隻是他們實施侵略方案的工具。因此,張格爾叛亂不單單是一次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它有明顯的外國殖民侵略的因素,是外國殖民勢力利用少數民族貴族分裂中國的一次舉動。

  由於張格爾叛亂事件的復雜性:既有民族矛盾,又有與鄰國之間的矛盾,以及西方殖民勢力的介入,帶有濃厚的殖民侵略的色彩,所以清廷對這一叛亂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瞭其對早期殖民侵略的態度。從道光帝處理這件事的得失中,我們也許可以看出清朝日後最終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所在。

  從內部防禦來看,清朝的邊防意識薄弱。清廷在平定張格爾叛亂中首先遇到的困難是西部四城軍事佈防和軍隊集結的問題。1826年9月,僅月餘,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等西四城全部陷落。由浩罕、英國支持的叛軍之所以能很快攻破西四城,其原因在於西四城邊防力量過於薄弱。通常清廷在天山南北駐防約二萬人,但隻有四分之一駐守天山南部,且大部分是守屯的綠營兵。

  新疆是中國的西北門戶,理應設重兵把守。但天山南路駐防的兵力僅四千餘人,官兵還擔負著屯田與巡檢的任務。西四城向來隻有換防而無駐防之兵,這使官兵對周邊環境極不熟悉。面對被張格爾用宗教煽動起來的民眾,清廷守軍根本無力迅速集結。清朝兵力的嚴重缺乏和軍事部署的失誤,是張格爾叛亂能夠持續8年之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彌補在兵力上的缺失,清廷調集陜甘駐兵、黑龍江、吉林、四川等地的軍隊近四萬人,集結於阿克蘇,並先後從烏裡雅蘇臺、伊犁等地調撥牛、駝數千以保證軍需後勤的需要。在天山南部軍事部署上清廷也進行瞭重新安排。首先,移參贊大臣於葉爾羌,以此為中心,面向西部建立環形防線。其次,加大駐防兵力,以供調遣。“其防兵之數,請於西四城六千額兵之外,再酌留伊犁騎兵三千,陜甘綠營兵四千,計新舊兵額萬有二千。”這些措施從軍隊數量上充實瞭西北邊防,有利於邊防安全。但是僅從數量上加以擴充而不從實力和軍備上加以完善並不能切實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而且外調軍隊數量的增多帶來眾多問題,如軍糧一項月耗一萬五千石,運費十餘萬兩。這勢必加重人民的負擔,使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更加激化。

  從對外關系看,清朝缺乏對周邊形勢的瞭解。平定張格爾叛亂前後,清廷在與浩罕的關系及對待入境安集延人的問題上采取瞭嚴厲措施。張格爾在叛亂中曾受到內地安集延人的響應,“今其種類(安集延人)久在卡內貿易,深知虛實,往來交接,聲息相通。張逆,……藉流寓之安集延為腹心,一經變亂,遂成瓦解。是張逆之變……亦由於安集延內外串通,遂敢鴟張。”平定瞭張格爾叛亂後,清廷便對居留新疆地區的安集延人采取嚴厲的措施以斷絕其內外勾結,這些措施主要包括驅逐內地安集延人,沒收其私囤的大黃、茶葉,符合條件的居留者隻準務農,不許經商。另外清廷還下令閉關罷市、斷絕與浩罕的貿易,“嚴禁茶葉、大黃出卡,以窘其生計;逐內地流夷,以斷其耳目;收撫各佈魯特,以剪其羽翼,待其款關求貢而後撫而用之。”清廷所采用的這些措施雖然能減少浩罕內外勾結,起到肅清邊防的作用,但是不分良莠、未加區別地盡逐內地流夷,沒收他們的財產勢必加劇與安集延人的矛盾,使“安集延流寓各夷憤怨報復……賊率萬餘圍攻喀什噶爾、葉爾羌,焚掠回莊”。[13]這些措施並沒有鞏固邊疆的安寧,反而引起瞭更多的邊釁。隨後的玉素普之亂及幾次和卓入卡皆是由此引起。清廷所采取的盡逐內地流夷、沒收其財產的措施也影響瞭當地人民的貿易,給人民的經濟生活帶來重大的損失和不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