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東征是發生在約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元年,當時,周武王剛去世,周成王年幼,這時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佈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與紂王之子武庚糾合,聯絡一批殷商的貴族,並且煽動東夷幾個部落,聯合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這場戰爭也稱之為周公東征,那麼,你知道周公東征平叛的故事是怎樣的嗎?周公東征平叛 又有何意義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周公東征平叛的故事
周武王姬發在約前1046年的牧野之戰殲滅瞭商軍主力之後,建立西周王朝,為瞭統治商朝的遺民,周武王把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領地分為四個區:原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又名祿父)掌管。同時將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武王的弟弟管叔姬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為鄘,封給武王的弟弟蔡叔姬度掌管;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為邶,封給武王弟霍叔姬處掌管,共同監視武庚,總稱“三監”。 武庚表面上臣服於周,實則時刻企圖復辟。
周武王死後,成王繼位,時年13歲,周公就輔助成王理政。但是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就散佈謠言,說周公要篡奪皇位,與紂王之子武庚糾合,聯絡一批殷商的貴族,並且煽動東夷幾個部落,聯合起兵清君側,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東征的第一個打擊目標,是叛亂的策源地原殷商王畿地區。周公統率東征大軍出動後,按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行軍,兵鋒直指鄴地(朝歌北)。由於叛亂不得人心,加上東征軍實力強大,所以周師一到,武庚的叛亂武裝便全線潰敗,武庚本人也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恥下場。
第三階段是征討“踐奄”,將周王室統治推進到東方地區。在征服瞭淮夷諸小國後,周公再接再厲,揮師北上“踐奄”,討伐東方最後一個叛亂據點。奄,又名商奄,地居今山東曲阜一帶,商朝時曾是東方一個比較強大的方國。周滅商後,奄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武庚、三叔叛亂的爆發,奄也積極參與,成為周在東方的一個勁敵,所以自然是周公東征中的重要打擊對象。此時周師已經占領瞭奄國西、南兩面的鄰國,對其構成戰略包圍,奄已處於完全孤立的不利局面。故當周師挾戰勝之餘威,進迫奄城時,奄君束手無策,隻好被迫繳械投降瞭。奄國滅亡後,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方國也相繼投降,周王朝的統治勢力一下子擴大到瞭渤海黃海邊上。至此,歷時三年的周公東征,終於以勝利而宣告結束。
關於周公東征的意義
武王克商隻是打擊瞭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征才掃清瞭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盡管有五十個左右,而占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瞭。周公東征象疾風驟雨席卷瞭大河下遊,攪動瞭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瞭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東征的戰鬥是殘酷而激烈的,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瞭缺口,縱使飽經戰鬥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瞭。東征的戰士思念傢鄉,一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瞭種種遐想,《詩經·豳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鬥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瞭。
周公東征戰爭是武王伐紂戰爭的繼續,對於周王朝的鞏固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東征勝利後,周公認為發生這次叛亂的主要原因是鎬京的位置太偏於西部,遠離商殷那裡得來的土地太遠,不利於對那裡進行管理,所以決定在東邊建立一個新的都城。經過占卜,周公認為洛邑(今河南洛陽)是個好地方,於是決定在洛邑建造一個新的都城——“東都”。
周公嚴格恪守文王、武王的遺訓,節儉辦事,不搞鋪張。東都的規模很宏偉,它的內城是九裡見方,外城是二十七裡見方,一共花瞭九年多時間才建成,但是其中絕沒有為追求享樂而建造的場所。周朝從此有瞭東西兩個都城,原來的都城鎬京稱為宗周,表示那是周朝的根基所在;新建成的東都,定名叫成周,表示那是周朝建成以後修建的。成王依舊在鎬京居住,做為控制東方的政治、軍事重鎮的東都由周公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