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是我國歷史上首次農民起義的戰爭,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它終止瞭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瞭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瞭道路。那麼,你知道牧野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嗎?牧野之戰又是如何以少勝多的?請一起來看下。
牧野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武王繼位後,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繼續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
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與此同時,商朝發生瞭激烈的內亂。這時,武王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
伐商的戰略計劃是: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占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群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本詞條采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
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
聯軍於2月26日佈陣未完就下瞭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
軍事史傢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餘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後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
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說:“俗話說,母雞司晨,是傢中的不幸。現在紂王隻聽信婦人之言,連祖宗的祭祀也廢棄瞭。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卻讓逃亡的奴隸擔任要職,讓他們去危害貴族,擾亂商國。今天,我姬發是執行上天的懲罰!……戰士們,努力呀!”,周軍將士們士氣大振,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
《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牧野之戰是如何以少勝多的?
朝歌方面,第一批緊急軍情前腳剛傳到,聯軍自己後腳就跟著來瞭,著實被打瞭個措手不及。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沖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更何況周軍士氣正銳。且商軍幾乎要一直排到天邊,一面面旗幟一望無際。雖然不知道對方確切有多少人,但要遠遠多過聯軍。聯軍將士剛剛鼓起的勇氣又快要低落瞭。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沖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後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范他們反叛或逃跑。
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不到兩個月內,主要的戰鬥已經結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點就選在牧野,正是這個地方,奠定瞭周朝八百年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