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

2016-08-15 23:14:35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未來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很多人會說我命苦啊,沒得選擇阿,如果你認為“去微軟還是去IBM”“上清華還是上北大” “當銷售副總還是當廠長”這種才叫選擇的話,的確你沒有什麼選擇,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選擇。但每天你都可以選擇是否為客戶服務更周到一些,是否對同事更耐 心一些,是否把工作做得更細致一些,是否把情況瞭解得更清楚一些,是否把不清楚的問題再弄清楚一些……你也可以選擇在是否在痛苦中繼續堅持,是否拋棄掉自 己的那些負面的想法,是否原諒一個人的錯誤,是否相信我在這裡寫下的這些話,是否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生 活每天都在給你選擇的機會,每天都在給你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你可以選擇賴在地上撒潑打滾,也可以選擇咬牙站起來。你永遠都有選擇。有些選擇不是立桿見影 的,需要累積,比如農民可以選擇自己常常去澆地,也可以選擇讓老天去澆地,誠然你今天澆水下去苗不見得今天馬上就長出來,但常常澆水,大部分苗終究會長出 來的,如果你不澆,收成一定很糟糕。

每 天生活都在給你機會,他不會給你一疊現金也不會拱手送你個好工作,但實際上,他還是在給你機會。我的傢庭是一個普通的傢庭,沒有任何瞭不起的社會關系,我 的父親在大學畢業以後就被分配到瞭邊疆,那個小縣城隻有一條馬路,他們那一代人其實比我們更有理由抱怨,他們什麼也沒得到,年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書都沒 得讀,支援邊疆插隊落戶,等到老瞭,卻要給年輕人機會瞭。他有足夠的理由象成千上萬那樣的青年一樣坐在那裡抱怨生不逢時,怨氣沖天。然而在分配到邊疆的十 年之後,國傢恢復招研究生,他考回瞭原來的學校。研究生畢業,他被分配到瞭安徽一傢小單位裡,又是3年以後,國傢第一屆招收博士生,他又考回瞭原來的學 校,成為中國第一代博士,那時的他比現在的我年紀還大。生活並沒有放棄他,他也沒有放棄生活。10年的等待,他做瞭他自己的選擇,他沒有放棄,他沒有破罐 子破摔,所以時機到來的時候,他改變瞭自己的人生。你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決定在你的每個小小的選擇之間。

你選擇相信什麼?你選擇和誰交朋友?你選擇做什麼?你選擇怎麼做?……我 們面臨太多的選擇,而這些選擇當中,意識形態層面的選擇又遠比客觀條件的選擇來得重要得多,比如選擇做什麼產品其實並不那麼重要,而選擇怎麼做才重要。選 擇用什麼人並不重要,而選擇怎麼帶這些人才重要。大多數時候選擇客觀條件並不要緊,大多數關於客觀條件的選擇並沒有對錯之分,要緊的是選擇怎麼做。一個大 學生畢業瞭,他要去微軟也好,他要賣豬肉也好,他要創業也好,他要做遊戲代練也好,隻要不犯法,不害人,都沒有什麼關系,要緊的是,選擇瞭以後,怎麼把事 情做好。

除瞭這些,你還可以選擇時間和環境,比如,你可以選擇把這輩子最大的困難放在最有體力最有精力的時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瞭40歲再說,隻是到瞭 40多歲,那正是一輩子最脆弱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個時候碰上瞭職業危機,實在是一件很苦惱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在20多歲30多歲的時候吃點 苦,好讓自己脆弱的時候活得從容一些。你可以選擇在溫室裡成長,也可以選擇到野外磨礪,你可以選擇在辦公室吹冷氣的工作,也可以選擇40度的酷熱下,去見 你的客戶,隻是,這一切最終會累積起來,引導你到你應得的未來。
我不敢說所有的事情你都有得選擇,但是絕大部分事情你有選擇,隻是往往你不把這當作一種選擇。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才會有比較好的未來。

選擇職業

職 業的選擇,總的來說,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物流、行政、人事、財務、技術、管理幾個大類,有個有趣的現象就是,500強的CEO當中最多的是銷售出 身,第二多的人是財務出身,這兩者加起來大概超過95%。現代IT行 業也有技術出身成為老板的,但實際上,後來他們還是從事瞭很多銷售和市場的工作,並且表現出色,公司才獲得瞭成功,完全靠技術能力成為公司老板的,幾乎沒 有。這是有原因的,因為銷售就是一門跟人打交道的學問,而管理其實也是跟人打交道的學問,這兩者之中有很多相通的東西,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讓別人去做某 件特定的事情。”而財務則是從數字的層面瞭解生意的本質,從宏觀上看待生意的本質,對於一個生意是否掙錢,是否可以正常運作有著最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