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跟人傢想的不一樣

2016-08-17 23:25:57

初到歐洲,中國人對無所不在的排隊,甚至是排大隊不太適應。到盧浮宮參觀不得不在維納斯、勝利女神和蒙納麗沙前面排長隊,慢慢地靠近這些藝術瑰寶, 還能理解這是全世界人仰慕的結果。但是,當在超市、車站、銀行、警察局、學校等等地方都要排隊時,對排隊就產生瞭一種浪費時間的感覺,進而感到西方人辦事 效率低下。仔細想一下,在中國好像也要排隊的,但是可以有許多的方法縮短等待的時間。當中國遊客開始席卷歐洲的時候,法國拉德芳斯的免稅店的業主不得不增 加營業員來適應不願意排隊的中國遊客,提高銷售額。

其實,歐洲人也不喜歡排隊,隻是沒有找到其它的更好的方法替代必要的排隊,形成瞭排隊的習慣。因此,西方人形成一種“等待文化”:閱讀或做填字遊戲。大多數人都會隨身攜帶一本書、報子或雜志,在長時間等待時用來消遣時間:如排隊和乘車時。歐洲人的集體公共場所通常比較安靜,最典型的是在火車上,幾 小時的路程中,歐洲人安靜地閱讀、處理文件或是睡覺,車廂裡除瞭火車發出的聲音,基本上聽不到其它聲響,相鄰的人基本上不會相互打擾,旅途結束後也就各奔 東西瞭。中國人的火車上可是人聲鼎沸,打撲克、聊天、買東西、小孩哭、大人呵斥的聲音刺激人們的神經,想安靜的看一會書是比較難的,大傢也都加入到制造聲 音的行列,天南地北地和周圍的人熟悉起來,甚至有的情侶就是這樣相識和相戀起來。同樣是等待,過程和結果都如此的不同。

中國人初到歐洲最難適應的還有預約。在中國,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是很難見到預約現象的。學生找老師談學習上的問題、下級找上級反映情況、領導找下屬談 話隻要到辦公室看看有人在,就可以開始進行,沒有人會問:你什麼時候有時間?在歐洲,法國老師會拿出預約本說:我馬上要接待某某人,你可以約在下星期的某 個時間,你有空嗎?領導的辦公室門上會寫著:談話請在二樓秘書處預約。領導找下屬同樣需要問下屬:某某時間可以談一下某個問題嗎?上醫院、銀行、警察局和 學校各部門辦事都要預約,在很多地方看到排隊其實隻是在拿預約時間。上醫院預約看病,如果不是急癥,可能要約到2-6個月以後。上警察局預約辦居留,可能 約到三個月以後。預約可以有效地協調自己和他人的時間安排,使工作和生活更有計劃,是一種可以預期結果的等待。因此,歐洲人形成瞭預約的習慣,人手一本 年、月、日、時都標明的記事本(預約本),把某天將要作什麼安排得清楚明白。請朋友一起做某事,他會掏出預約本說:看看我什麼時候有空。在約定日子的前一 天還會收到他的電話:再確認一下約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開展合作研究,歐洲人很早就和中方合作者商量時間表,今年就計劃好瞭明年和後年的工作。因此,習慣於排隊的歐洲人,用預約的方式極大地提高瞭效率,節約瞭社會成本,創造瞭最大的社會財富,在等待時表現出優雅的寧靜。

中國人對排隊和預約的認識還沒有提高到公民社會基本素質的高度,還需要在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完善和提高。特別是預約,普通中國人對預約的認識基本 還是空白。由此,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行為差異,是上一代人曾經的社會生活經驗留給下一代的,如何理解這種差異,習慣這種不同,進而理解中-歐文化的社會環境 背景差異,建立起基本的文化理解信任。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好惡評價對錯、好壞,更或是以經濟實力的大小簡單的斷定先進的和落後的。

3、學校、學生和教授

有朋友到法國留學帶上自己讀小學的兒子。一年後要回國瞭,兒子說:要回國你們回去,我要留在法國讀書。仔細對比之後,才覺得小孩子有道理。中國孩子 還沒有上小學,已經把乘法口訣都背會瞭,加減法做得和大人一樣好。還學瞭英語、繪畫、舞蹈等等,因為要根據孩子的水平來找學校和分班,誰都想自己的孩子進 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班。中國孩子的競爭已經進瞭幼兒園,7、8歲的小孩子會感嘆:活著真累。法國的小孩子上一年級基本在適應學校生活,學習就象是在做遊 戲。每星期的課外活動、遊戲、閱讀等活動,讓小孩子不得不喜歡學校。每天還要帶巧克力、糖、餅幹之類的甜點,下午茶時與同學分享,從小就進行瞭分享的茶點 文化教育。歐洲人辦公室裡咖啡、點心、巧克力和茶成瞭必備的自用品,而不是應景的招待客人的擺設。中國的小孩子從上一年級開始,傢長和孩子一起辛苦,孩子 的作業做到晚上十點還做不完,傢長還要檢查簽字。之後還有什麼奧數班、英語班、作文班、寫字班、舞蹈班、鋼琴、小提琴、琵琶、二胡之類的等著他們,這一天 到晚比大人還累。中國人稱之為“為瞭孩子的將來”,甚至抬出孔聖人的教導: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校和傢長把孩子對生命的理解變成瞭枯燥的書本和機械 的訓練,成績好壞成瞭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又如何要求他們在成年後再來學習合作、愛、忠誠、寬容和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