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25:57
中國學生都很聽老師的話,都很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在國內讀本科的學生,都習慣於有統一的教科書,老師佈置作業,復習考試等等程序,隻要按老師 規定的完成,通過考試,都能畢業。學校裡有各種規定,學生沒有學好,老師有很大的責任。因此,學生對老師、對學校都有很大的依賴性。出國留學,在法國的大 學裡註冊瞭研究生(DER),收到比書還厚的參考文獻目錄,中國學生就有些無所適從瞭,由於語言的困難,基本沒有能力處理這山一樣的文獻資料。開始上課 後,才知道這些文獻是老師講課的精要,閱讀和整理是自己的事。法國大學裡的作業有以小組的形式多人合作完成的,小組同學會找時間在一起討論和分工。每星期 都有討論課和專傢報告,重點是開闊視野和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一半以上的學習都要靠自己主動思考,努力進入本學科體系的研究過程。這些對中國學生都很陌 生,感覺到有讀不完的書,看不完的文獻,寫不完的報告。其實,學生們合作寫作業就是把對不同文獻的理解組合到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研究的團隊精 神。
留級在歐洲的學校裡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是保證學生質量的有效措施。如果在一年內不能完成學業可以繼續註冊讀同一年級,沒有來自傢庭、同學、老師、學 校和社會的巨大壓力。法國學生的助學金就是可以多申請一年的。法律規定16歲以上的學生都可以打半工,很多大學生都是自己打工養活自己,不依賴傢庭的經濟 支持,對學習確實有一定的影響,留級得到大傢的理解和認同。法國規定博士學習是三年,如果三年不能畢業可以申請兩年的延期,兩年後隻要理由充分還可以申請 延長,許多博士是邊工作邊讀書的。他們讀博士是為瞭興趣和愛好而學習,是熱愛這個專業。由於管理體制的差異,中國國內學生留級是很稀少的現象,普遍認為留 級是不認真學習的結果,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留級的學生是很難找到正式工作的。孩子到國外之後,中國傢長都竭盡全力支持孩子在國外學習的費用,希望孩子能 專心學習,畢業後找到好的工作,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老是博士不畢業。中國學生是為學習而學習,為父母而學習,為學位而學習,很少問自己:我熱愛這個專 業嗎?
許多中國傢長認為歐洲的大學比中國的好。這些大學到底好在那裡恐怕沒有人去深究。在法國學習幾年之後,深刻的體會到,歐洲大學的質量是由他們優秀的 大學教師群體決定的。申請做法國大學教師的資格首先是博士畢業成績為優,並且通過大學教師資格考試,每個教師職位都會有幾十、上百的人來競爭,通過層層篩 選後,留下來的都是年輕一代中最優秀的研究和教育人才,一定是對專業研究有一定造詣的人,而且熱愛本專業。法國大學評教授是比較難的一件事,一般是自己申 請,由大區教育部門組織專傢評審團,各大學教授參加的公開答辯,並當眾宣佈結果。一般要有很紮實的研究成果才能申報,而不是以年限來衡定。因此,教授一定 是在某個領域有深入的研究,並取得豐富的研究成果的人。這些教授們的工資是由國傢負擔的,他們從事科學研究隻能得到較少的、由學校支付的補貼。擅自取得現 金收入是違法的,比如受邀請做報告而收取報酬,要事先向自己的學校提出同意收取報酬的申請,否則是不能收取的。因此,他們從事研究是為科學的目的和個人對 專業的熱愛,一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工資、積蓄和財產都用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去實現自己人生的科學理想。這樣的大學教師群體必然創造優秀的學校、教出優秀的學 生。進而,歐洲教授和學者階層成為社會思想的源泉,維持著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他們也贏得社會的普遍尊重,成為歐洲社會的榜樣階層。對於“學術腐敗”這樣 沉重的話題也會聽到,但是,這樣的學者和教授基本沒有生存的空間。
因此,在第二界中歐論壇的臺前幕後,我們看到、聽到和體會到中歐精英階層的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是不同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進而產生對未來和前途感知的認同差異。簡單的評價好壞,或是先進與落後似乎都不妥當。
寫這篇文字的想法產生於參與第二界中歐論壇的過程中。交流和理解的最大障礙是我們不知道彼此的不同是如何形成的,進而不能接受這種差異。人都是以過 去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來判斷事物的對錯和好壞,“習慣”成為理解和對話的最大敵人。面對探尋的目光,歐洲的人文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是聯系論壇 上千學者的紐帶。面對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更深切地感到世界公民的責任已經歷史性地需要中國人來參與。中國人做好這種準備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