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跟人傢想的不一樣

2016-08-17 23:25:57

“ 中歐論壇”的運作使中國和歐洲的學者、官員和百姓有一個持續的民間交流平臺,體現平等、民主、分享等歐洲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念。這種交流是思想層面和意識形 態方面的,是歐洲和中國知識界、學術界和官員階層最關心的問題。然而,在中國和歐洲文化背景差異下,意識形態層面的相互對話不能代替百姓的文化身份認同和 文化感知差異。本文關註一些中國人和歐洲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體驗。

1、法國大餐和中國茶


法國大餐如同中國美食一樣享譽全世界。中國人到法國之後,都會嘗試吃一頓法國大餐。中國人中流傳著法國人喜歡吃牡蠣、蝸牛、龍蝦、鵝肝醬、奶酪、牛 排、棍子面包等等。踏上法國的土地,品嘗這些令人神往的“美食”之後,很多中國人對缺鹽少味的“法國大餐” 敬而遠之。除龍蝦外,其它的美食對中國人而言簡直難以下咽。奶酪是中國人最難接受的美味,隻能勉強從“微笑的牛”(La vache qui rit)開始學習接受歐洲人的最愛;帶著血水的牛排令許多中國人害怕;棍子面包被中國人評價為“把腮幫子嚼痛瞭”;生吃的牡蠣、放滿蒜茸的蝸牛和夾在面包 中的鵝肝醬也大出中國人的意外。此外,沙拉、土豆泥、生吃的咸肉、蔬菜湯等等歐洲人的主要食譜,都得不到中國人的認同。對奶酪做的空心粉、面食之類的美味 如同嚼臘一般。最令中國人不能接受的是如同“子彈”一樣的米飯,這些隻在鍋裡煮瞭十分鐘的米,對中國人來說是“生米”,簡直難以下咽。因此,移民海外的許 多中國人還保留著他們在中國大陸時的“胃”,海外中國人戲稱“胃”是最愛國的身體的組成部分。


中國美食也吸引瞭無數歐洲人到中國探險。感嘆於中國層出不窮的美食之後,對中國人什麼都敢吃和花樣翻新的吃法同樣難以接受。“醉蝦”是比較難接受的 中國美味,他們開玩笑說:吃一隻在胃裡爬,會肚子痛;吃兩隻在胃裡打架,會把腸子踢斷;吃三隻以上就是戰爭,一定無藥可救瞭。吃狗肉是絕對不能容忍的野蠻 行為;對鹵豬頭、鹵豬腳、鹵豬舌頭之類的中國人的下酒菜不能接受;對豆腐的態度如同中國人對奶酪,不同的是他們認為豆腐沒有味道。最不能接受每餐結束時沒 有甜點,而開始時是一碗湯,特別是一些養生湯更被認為是奇怪。甜的和咸的放在一起吃,讓歐洲人不習慣,西餐最後一道菜才是甜的。面條、稀飯、米粉等也讓西 方人很難適應。來中國旅行的歐洲人也會盡情回憶比薩餅的淳厚,奶酪的濃烈和生菜的清香。如同中國人回憶叉燒肉、東坡肘子、回鍋肉和小白菜一樣。


茶是中國的符號和記憶。中國人品茶看重茶的產地、采摘的季節、加工的水平等等,即茶具有的色、香、味,還有就是泡茶的水的來源,最講究的是好茶、好 水和志同道合的品茶人。一袋茶、一壺水和一套茶具傳達中國人的傳統和修省的境界,是一種中國人交流和溝通的方式。來到歐洲,帶著中國的上等好茶和朋友聚 會,當他們拿出咖啡壺,把茶葉放進去,象煮咖啡一樣的泡茶,會心痛地感嘆:可惜瞭我的好茶。即使遇到一個用開水泡茶的,當他(她)往茶裡加糖或牛奶時,中 國人會象遇見外星人一樣的問:這是喝茶嗎? 更有人把杯子放在微波爐裡加熱泡茶的水,中國人對茶的諸多情感和聯系都無從談起。茶就成瞭中西方文明中最相似和最難以同化的一個主題。

我們從小在生存的環境中主動和被動地學習,形成一種後天的習慣,這些習慣自然而然,甚至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成年以後,異域生活的體驗,才認識到後 天的習慣是如此的不同。在沒有生存威脅的前提下,我們是否需要改變自己適應新的環境?或是更深一步去接受異域的後天習得性,把對人和文化的理解從“胃”開 始?

2、排隊、預約和等待

排隊買東西是中國上世紀60-80年代的特征,是老一代中國人在物資匱乏年代的記憶。那時候排隊是為瞭買到稀缺的生活必需品,排在後面的人可能什麼 都買不到,因此,大傢就拼命往前擠,或是找熟人“加塞”、脫關系先買等等,希望盡量縮短等待的時間,保證自己趕在最後一個人之前。中國人的“排隊文化”沾 染瞭許多失望和焦急的群體底色,對長時間等待失去瞭耐心,也可以說,中國人是不喜歡排隊的。找“關系”就成為中國特色的“排隊文化”的副產品。進入90年 代以後,中國人的物質供應極大豐富,日常生活用品供大於求,中國人不需要排隊就能到買東西瞭。但是,中國人對排隊的認識沒有“與時俱進”,總是怕排到自己 什麼都沒有瞭,不能形成耐心等待的排隊群體心理,物質稀缺時代的行為習慣還在下一代人中間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