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3:31
這讓人覺得很是迷惑。從測試的調查表中,貝克威思已經瞭解,這些女性是知道電腦的錯誤消除功能怎樣工作 的—但是許多女性還是選擇不去使用這個功能。為什麼呢?答案再次回到瞭男女兩性看待風險的不同態度上來。參加貝克威思測試的女性,在進行風險和收益分析的 時候就感覺到,使用“錯誤審查和糾正”工具可能會帶來失誤,而失誤帶來的風險,不足以抵消它改正的錯誤帶來的收益。
“她們的這種認識,”貝克威思說,“就是說,學會正確地使用這種工具,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代價。這樣,她們就會擔心,如果用上瞭這個工具,卻不能正確使用它,那麼就不如根本不去用它來得更穩妥。”
修補漏洞的重要性
貝克威思說,在她的研究中,男性比女性更願意去修補原來程序的漏洞。而這種修補工作和成功地完成任務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她的這一發現,與其他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比如說,在對小學生進行的關於數學、地理以及遊戲等項目的測試中,男孩子總是更喜歡通過修修補補的方式,來使用一些工具解決問題;女孩子則不大願意這樣做,她們更偏愛按照指導,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傾向於走在老路上不回頭。
男女兩性在解決問題方法取向上的差別,在日常生活中開車找路的方式上也被反映出來—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 人,這種差別都是客觀存在的。美國交通部資助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開車過程中大約有20%的路程和40%的時間,是被用在“找路”上的—當然,這是一種委 婉的說法,正常的說法是“迷路”瞭。不僅如此,該項研究還發現,在碰到這種困難的時候,駕車者迷路的情況與其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開車的經驗都沒有什麼關 系。無論是年輕的還是上瞭年紀的—駕車者都會有很多的時間處於迷路的狀態。但是,研究人員沒有提到這樣一個因素:男性駕車者比女性駕車者的表現似乎要更好 一些。並不是在任何地方,也不會在任何時間都是這樣的,不過,這種差別還是值得提出來的。
男孩和女孩分別是怎樣找路的?
男性和女性的這種差別,實際上從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瞭。這種差別甚至可以追溯到他們剛剛離開 父母的懷抱,開始學著在自己的世界裡徜徉的時候。比如說,男孩在6歲時,就已經表現出成年男性駕車者的一般特性瞭:不願意向別人問路。目前我們所知的男孩 和女孩“找路”的知識,大都來自阿爾伯特大學的埃德·康奈爾(Ed Cornell)教授。他已經退休,是世界上研究“找路”問題的專傢,或者說是專門研究人們是如何從A點到達B點的。
在一個實驗中,康奈爾教授和同事們對三組人群的找路技巧進行瞭研究,這三組人群分別是:6歲組、12歲 組和22歲組。三組共有180人,每一個受試者都會被測試者帶著在阿爾伯特大學的校園裡走上一段路。在到達路程的終點後,受試者需要自己順著原路,再找回 到出發的地方。然後,康奈爾和他的同事們就開始計算受試者在回去的路程中,有多大部分是走對的,有多大部分是偏離開原來路線的。
在所有的這三個組別中,哪一組會更多地偏離原來的路線呢?毫無疑問,答案是6歲的那組。在仔細分析瞭結 果之後,康奈爾和同事們還註意到瞭一些其他的問題:在偏離原來路線的時候,女孩比男孩更願意接受別人的幫助,並回到原來的最初行走路線上去。康奈爾教授總 結說:“這個結論和人們的一個固定印象是一致的,確實,在迷路的時候,女孩更願意停下來問路,而男孩則更喜歡亂走,想辦法尋找其他的途徑。”
男孩和女孩在找路的時候,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大的差別呢?最普遍的一種解釋是,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 不鼓勵女孩像男孩那樣,去冒險進行探索—或者,你也可以說,是去想辦法對錯誤修修補補。數十年來,研究人員對孩子“安全活動范圍”的拓展情況進行瞭研究— 這個范圍就是父母允許孩子自由活動的范圍。有一系列的因素會影響到孩子安全活動范圍的大小。例如,如果父母特別關註孩子的安全,那麼孩子們獲得的“安全活 動范圍”就會更大。
男孩子在6歲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成年男性駕車者的一般特性瞭:不願意向別人問路。
城市裡的孩子往往不像農村的孩子“安全活動范圍”那麼大。但是,就一般情況而言,有兩種傾向肯定是正確的:第一,孩子的“安全活動范圍”在6歲到9歲這段時間擴展的速度最快;第二,男孩的“安全活動范圍”比女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