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2016-08-17 23:39:53

但我覺得,任何的懲罰應該都盡量地不要做。我會寧願讓她沒有犯錯的機會,而不是讓她犯錯、被發現…然後受到懲罰。

每一次孩子違背規矩受到懲罰,其實對她的心靈都是一種打擊。孩子違背規矩的話,可能都有理由。也許她是抱著僥幸的心態;也許認為這件事隻要不被 捉到就可以做;也許她說,你訂的規矩,我不同意,我就要叛逆。不管是什麼理由,最後孩子違規是成功瞭還是失敗瞭,被捉到或沒被捉到,對她都是負面打擊。

所以什麼是我們在乎的?寧願營造一個環境,讓她沒有機會犯錯。比如說,我們會把計算機放在傢庭廳裡,位置就在廚房,餐廳,客廳中間,每天我跟我太太,總有一個人會在這三個地方走來走去。這並不是監視她,我們也不會走到她跟前,看她正在做什麼事,但她知道我們在她旁邊。

4、氣忿下先叫停發怒處罰傷害大

不是光立規矩的問題,還有互相體諒的問題。假如說,她脾氣不好,對我們大叫之類的,我們也會去考慮是不是因為青春期荷爾蒙,而不會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

如果她做瞭什麼不好的事,一定是要跟她講的,但是就跟大人吵架也是一樣的,你在氣頭上,講道理是講不通的,一個叛逆期的青少年發脾氣,你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大概也沒有什麼用處。還不如叫停,當時你就不要理他,等雙方氣消之後再來講道理。

我有些時候也會脾氣不好,我也會希望對方可以叫停,兩個脾氣不好的人在一起辯論,不會有好下場。

(教養孩子)和與他人相處是一樣的,無論我是在公司裡面對同事,還是對我太太、兄姐等等,任何時候當一方開始發脾氣不理智瞭,另一方一定要學會叫停,這是我從人生歷程慢慢學到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

對呀,我也承認我打過小孩。大概是在她們(兩個女兒)十歲以下,各挨過一次打。過去幾次,當我比較不理性的時候,對孩子太兇瞭也好、打她們也好,事後都蠻後悔的。並不是說她們沒有做錯,不該得到懲罰,而是覺得這樣對父女關系,對她們的成長過程,都有負面的影響。

身體的疼痛是可以很快復愈的,但如果傷瞭她的心,你對她這樣粗暴,她會想,“你是不是不愛我瞭?”或者親子的關系會變得有點隔閡,“你是我的朋 友,你怎麼可以打我?”讓她們覺得無助;或者做父母親的會覺得,“我怎麼是這樣的一個人?”這些情況會造成我,或者其它(有相同情況)父母的後悔。這時就 應該下一個決心,就是以後不要動手。

5、百分之三的時間想管教百分之九十七時間做孩子的朋友

其實,考慮孩子的時候,我最多百分之三的時間在考慮紀律與處罰,百分之九十七的時間,與這些一點關系都沒有。我覺得我們做父母主要的工作是去理 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的手段或目的,在做父母的本質 上,就註定要失敗瞭。

比如說,我大女兒會喜歡寫些愛情小說與詩歌,然後我就會想辦法幫她去修改啦、出版啦,鼓勵她哪一篇寫得好啦,會跟她開玩笑啦,說這篇是不是在講你自己的故事啦?

小女兒比較頑皮,她喜歡拍一些好笑的照片,我也會跟她錄一些好笑的音啦,拍一些Video(影片),寫一些自傳啦,她年齡小還不會打字,都是我幫她打……。

我小女兒小時常跟我說,“我好笨”,其實她一點都不笨,隻是惡意的同學中傷,於是我慢慢培養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記寫得很好,就誇獎她,鼓勵她再多寫一點,她寫出興趣之後,居然自己寫瞭一本《自傳》,到處給人看,還放到瞭我的網站上的“個人背景”裡。(笑)

以前我大女兒比較害羞,有些問題沒有聽懂也不發問。我和她制定瞭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 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所以她就訂瞭一個目標,每天上課時一定要發問,把不懂得的問題問懂,每天下課時衡量自己有否做到。後來達到瞭這個目標,但是除瞭發 問,她上課不參加討論。在下一個目標,她就訂瞭要自己每天至少一次舉手參加討論。一年後,老師註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瞭足夠的自信。

6、做孩子朋友的第一步沒有被懲罰的威脅

我兩個女兒喜歡逛街,我也培養自己去逛街的習慣,她們喜歡臺灣年輕的歌手,我也跟著聽呀!無論是歌星、青少年偶像、新計算機遊戲,我都會花一些 時間去瞭解。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隻有你學習他的語言,他們是不可能會來學你的語言的。如果你不學新知識,你就不能理解現在孩子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