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39:53
把孩子當作朋友,和他談心。可以告訴他你每天經歷的事,也可以問他他一天經歷的事。如果他告訴他做瞭什麼“不該做”的事情,不要訓話,不要生 氣,多聽少講。當他認為和你聊天沒有“被懲罰的威脅”時,他才會無所不談。剛開始時,如果他有點不敢講時,先對他保證不要生他的氣。
其實父母親要做孩子的朋友,定義就是無話不說。你要讓他對你無話不說,前提是他要對你有足夠的信任,“說瞭以後你不能罵我,不能批評我,不能認為我很壞,很不好”,最多你是聽我傾訴,或幫我開導,而不是一聽就要處罰。
我的為人處世很多是學自我的父親母親,但是父親在世時,他沒有和我很親近。在他過世之後,我隻能通過我的母親、兄姐來理解他的想法或為人。我想 這是中國常見的父子關系。我感覺到,父親是很瞭不起的人,但沒有機會更多認識他,因為這份遺憾,我盡量花時間陪我的小孩,而且盡力做一個可以和她們說心裡 話的父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以後,無論他是否成功、我的教育是否成功,我總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把我當作朋友。
7、培養自律而非他律的孩子
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特別的深,生怕孩子受一點傷害。所以他們對孩子更多的是保護,放不開手腳,這樣卻導致孩子有很大的依賴性。
著名的管理學傢彼得?杜拉克(PeterDruker)指出,“未來的歷史學傢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 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裡,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進入瞭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決定自己的行業、自己的老師、自己的老板、 創業還是加入公司,學工還是學商……,每一天面臨的都是選擇。孩子需要獨立性、責任性、選擇能力、判斷力。
一個孩子如果長大瞭還是隻會背誦知識,聽話被動,等著別人幫他作決定或做事情,那他進入社會就算不被欺負,也不會被重視。
我小時候記得最清楚的事,是我五歲的時候,告訴父母親說我不想讀幼兒園瞭,大部分的父母親可能會說“好呀,好呀,我認為你應該繼續讀。”或“不,不,不,你不該再讀瞭”。但我的父母就是把這個決定交到我的手上。
他們一方面告訴我說,你去讀的話,可能是全班最小的學生,與你同齡的人在一起,有什麼不好呢?另一方面也告訴我,當然,你要去讀也可以,我認為你可以學得更快,成長得更好,還告訴我如果考試過瞭就可以讀。講清楚事情的利弊,讓我決定。
當Google創辦人佈爾(SergeyBrin)與佩吉(LarryPage)接受記者訪問,到底他們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曾經就讀過的哪個學校時,他們的答案並不是斯坦福大學,而是蒙特梭利小學。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他們學會瞭“自己的事,自己負責,自己解決”。
如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除瞭把選擇權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負責心、好奇心,信任他們,別無他法。然後,還有五件不要去做的事:
(1)不要用太多規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讓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如果你有顧慮,用“共同決定”的方法誘導他。例如,孩子喜歡玩計算機,不 要說,“不準!”告訴他,如果功課做完瞭就可以玩,但是一周隻能玩兩個小時。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
(2)不要懲罰失敗。可以懲罰懶惰、依賴、逃避、不負責任等不良行為,但是不要懲罰失敗。失敗是學習最好的來源,懲罰失敗可能會挫傷孩子創造的 動力。如果父母隻要想要孩子避免失敗,會有幾個不好的後果,第一個就是孩子可能會為瞭怕失敗隻去追尋那些很簡單的目標,不敢自我挑戰,把自我的目標訂得太 低瞭,第二呢,他可能認為失敗是一種懲罰,是羞愧的事情,甚至失敗瞭不承認,或是無法從中學到教訓,這是相當可惜的事情。
(3)不要說教:如果孩子相信瞭你的說教,他可能失去判斷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說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辦代替,放手讓孩子自己做。
(5)不要過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務,剝奪孩子自己的選擇權,不要覺得自己為孩子安排的路是通向成功最直的路,孩子隻有服從。
在管教的方法上,沒有一定的對錯,因為孩子要因材施教;另外,我覺得父母親也有自己的個性,不代表隻有一種方式(才是對的)。但對我來說,我個 人認為(加強語氣),對一個孩子來說,你用“不允許”,“不準”,“做瞭違規就要處罰”,這種傳統的方法來教導孩子的話,我覺得他會學會的就是:“我不應 該做這件事,因為我怕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