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之王蔡文勝

2016-08-17 23:41:52

後來我在全世界第一個開始通過註冊商的特殊通道來註冊域名,打個比方,原來我們在門外面搶,現在我到瞭門裡和別人搶,我的成功率就更高瞭,當然 這種方法後來也流行開瞭,但是ICANN對註冊的信道有限制,國外的註冊公司是以量為目標,每次要搶註很多域名,而我隻註冊最有價值的域名,集中所有的信 道去註冊一個。

最後,我的成功率就從十萬分之一變成瞭50%以上。

應該說,從2001年到2003年,蔡文勝的域名生意做得相當成功。他大約註冊瞭5000多個域名,賣瞭1000多個,而他域名的買傢則遍佈全 世界,比如西班牙一傢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BIONET.COM就是從他手裡買的。期間,所有的域名生意幾乎都是他和一個2001年找來的夥伴完成。後來,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搞.cn的域名,讓他支持。他光3個字母的.cn就收瞭2000多個。至今據他自己估計,手中的域名價值上億美元。

“我是個善於找竅門的人。”蔡文勝說,“全中國真正從買賣域名裡賺到錢的人不超過100個,我應該是最棒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第一個生意得到佐證。

1985年,15歲的蔡文勝通過香港的親戚買瞭一臺三洋8800雙卡錄音機,時價280元。然後開始翻錄港臺的流行歌曲,一天可錄40盒,一盒 空白卡帶的成本為1元,翻錄之後賣2.5元,一天可賺60元,後來他把錄音機的數量增加到8臺,每天可以賺幾百塊,這在當時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於是他 退學專心做生意。

顯然,如果能夠提高翻錄的速度,即可增加收入,蔡文勝將一臺錄音機拆開,發現將錄音機的一個塑料卷盤擴大,就可以提高速度。最後,他的翻錄速度 是別人的3倍。 “我做域名很成功,做磁帶生意也做得比別人好,為什麼?”蔡文勝說,“可能就是比別人多動瞭那麼一點點腦子。”

創業方法

“南方人創業為什麼相對北方人厲害,因為南方人沒有什麼大選擇,覺得這個能賺錢就馬上做瞭。北方人考慮太多商業模式,想得太多,結果沒幹出來。最好的商業不要去找商業模式,那都是扯淡……”

拿下FM365.com後,聯想通過中間人找到蔡文勝,提出想花百萬人民幣買回去。蔡因此第一次進入互聯網的中心——北京。“談判到後來,我被聯想的一個副總說服瞭,把這個域名免費送還。”於是,蔡享受瞭一把中央領導人的待遇,在一幹高管的陪同下參觀聯想。

此後,蔡文勝在互聯網圈中名聲鵲起,他也結交瞭雷軍等一幹朋友。

在2003年以後,蔡已逐漸意識到,買賣域名雖有暴利,但終究隻是一個個人生意。不過,域名畢竟是互聯網最基本的應用,通過域名,他又把中國的 出色網站都研究瞭一遍。這時,他發現瞭hao123.com,首頁上密佈著各種網址,流量卻極高,alexa排名達到100名。

蔡講著一口帶有濃鬱閩南腔的普通話,在學會用輸入法之前用壞瞭3個寫字板。當他第一次見到把所有有用網站都列在一個頁面上的hao123時,覺得這正是自己最需要的網站,因為隻要把hao123設為主頁,就不用再自己痛苦地輸入網址瞭。

蔡文勝找瞭幾個人組成團隊,決定自己也搞一個。當時他手上有3個三位數字的域名870.com、716.com和265.com,先用870.com做,結果做瞭1個星期,流量就到1天十幾萬。蔡於是更加確信,“這種看似傻瓜的應用正是中國數億普通網民的需求”。

他堅決地把域名換成265.com,並把自己手中的好域名全部導向265.com。到2004年年中,265.com的日流量已經達到近400 萬。這時IDG的投資經理找上門來,希望投資265。在北京,他見到瞭IDG的合夥人過以宏,侃瞭半天域名生意之後,隔壁的熊曉鴿、周全等都跑過來聽他講 故事。不過,“他們對265生意還是隻聽懂瞭一半”,最後,265拿得瞭百萬美元的投資。

這個估值算不上很高,但蔡是草根站長中第一個獲得VC投資的,這種光環效應讓蔡迅速成為站長們的大哥,更為重要的是,蔡因此而進入瞭互聯網的主流之中。獲得投資後,265將公司從廈門搬到北京,蔡本人開始與各大互聯網公司有瞭直接的接觸。

2005年,客齊集的CEO王建碩有一次去拜訪蔡文勝,在蔡的名片夾中發現居然有Google負責投資事務的一位人士的名片,這讓王相當意外, 因為265是如此一個草根的網站,與高科技的Google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並且此時Google尚未進入中國。事實上,265是Google在中國的 第二個投資,第一個是百度。

“在中國,網址站和搜索引擎是很緊密的結合,高端用戶知道網址,也會打字,可以直接上搜索引擎,但很多低端用戶不知道,是從網址站開始上網的, 他們接觸的第一個搜索引擎會決定他將來用什麼,這是百度收購hao123、Google收購265的原因,至今每天從hao123上導向baidu的流量 達2000萬。”蔡文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