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非凡的你我

2016-08-09 21:55:07

文/子軾

讀的書也不算少瞭,中國的,外國的,漢語的,英語的。如果要找出一本對我影響最大的小說,恐怕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無出其右。

第一次讀《平凡的世界》是斷斷續續的讀瞭其中的一些章節,或是在文學雜志上,或是在摘抄本上,那時還在上初中,隻覺得小說裡的人們生活的太過艱難,社會主義新中國不會有這種事情發生的。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真的是幼稚可笑,明明就是一隻井底之蛙卻非得說天就那麼大。

後來上高中後,無意間在鐘書社看到瞭這本小說,加之對那個年代有瞭基本的瞭解和認識,才開始悲憫起小說中和“安平”兄弟一樣的人們。有一回和父親去鄉下,走到瞭一所鄉村小學,看見一個年紀不大的老師的案上放著路遙的這本小說,便過去簡短的聊瞭兩句:
“這本小說你也讀過?”
“囫圇吞棗的算是看過一遍。”
“我們都是平凡的世界裡的小人物。”
“我們也是平凡世界裡的非凡人物。”
“你真的這麼覺得嗎?”
“對,我堅信著。”

出國之後,身處異國他鄉,再次讀到《平凡的世界》隻因機緣巧合。讀瞭,卻放不下瞭。開始認真的搜索關於那個年代的資料,關於路遙,也關於我們所處的平凡的世界。突然間發現,原來有那麼多的人都是那樣,從初生牛犢不怕虎到畏首畏尾、安於現狀。其實我直到現在都不知道,到底是生活改變瞭人,還是人被生活改變瞭。可卻偏偏還有那麼一些人,依然在堅持著,似乎生活沒有改變他,他也沒有被生活改變。我們之中的一些人常常幻想那個時代的種種美好,是的,再黑暗的時代也有墻角的紅花,再光明的時代也有地溝的黑泥,我們無法強迫。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的否定,即便當時的那個他為瞭完成自己的理想,想方設法的讓人民變窮,一次又一次的運動讓人們無暇反應,在生死一線之間給你僅僅的一口米湯,讓你能夠生存下來而對他感恩戴德,但他還是通過那個時代讓人們對於生活,對於理想,對於人性,有瞭更豐富,更直觀的體味。正如路遙在書中寫道的“命運總是不如人願。但往往是在無數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艱辛中,才使人成熟起來。”“生命裡有著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著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鬥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無論左中右,無論男女,無論老少,《平凡的世界》都能夠讓大傢找到自己的歸屬,那是屬於自己的,僅僅屬於自己的。

看完新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預告片,小女友告訴我“親愛的,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改變瞭多少,壓抑瞭多少,就想想自己小的時候,想想沒有接觸社會的時候。”那一刻,我隻覺得天昏地暗。“人和社會,一切鬥爭的總結局也許都是中庸而已。與其認真,不如隨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錢就尋一醉,無錢就尋一睡,與過無爭,隨遇而安。”可能面對生活這個強敵,大傢都變得如此瞭,卻總還是有人,比如孫少平,一直在尋找著屬於他的那次覺醒。

平凡的世界裡,卻總有著非凡的你我。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願望存在或實現,卻可以因為自己的追求與爭取而達成。路遙說“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為他生活的那個世界而奮鬥。”

2007年,在前往九寨溝的途中,我結識瞭一個來廈門的戴著眼鏡的男子,個子不高,穿著藍色的襯衣,左袖在風中搖曳著。他自己一個人用僅有的右手提著一個行李包,一路向西,溯長江而上,過三峽,走蜀道,他告訴我,他去完九寨溝還要沿著川藏公路去納木錯感受西藏的聖潔。我擔心他的狀況,他卻笑著說“生活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而不在於我們實際得到瞭什麼;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

還有一個在滇藏公路上九死一生的臺灣人,他騎行轉山,經歷瞭一千八百公裡終於到達瞭拉薩。蔣勛評價他“當跨過這一步,你或許就不是你,而是另一個真正可去冒險和犯難的人。”

在紐國,我還認識瞭許許多多類似於他們這樣的人,學生簽也好,工簽也罷,他們都在默默的奮鬥著,可能連上瞭幾個小時的課後還要坐車半個小時去打工;可能工作瞭一天,回到傢裡還要學習英文;可能在病倒之後還在咬牙堅持,可能收獲喜悅卻已然傷痕累累。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已去爭取和奮鬥;而不論其結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我們總不枉在這世界上活瞭一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