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不同人的心路

2016-08-09 22:09:12

文/田晉文

國慶滿屏都是人潮湧動的“秋遊”卻難覓“秋收”影蹤,而小時候的自己好像隻知道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甚至有一段時間以為國慶長假不過是為瞭方便收秋(汗顏)。傢鄉普遍都種玉米,五一播種,十一秋收,年年如是,歲歲如昔。今年十一隨著擁擠的人流,又飄回瞭那傢鄉的田間地頭……

十月一日。早上起來霧雨朦朧,踏著細雨奔向長途汽車站,卻又一次見到瞭堪比春運的盛況,排隊兩小時幾無寸進,遂掉頭鉆入路邊所謂的“黑車”,高價回傢。在那時黑車好像也變得不再面目可憎,因為它能讓我按時回傢。回到傢自然免不瞭一番胡吃海喝,好像要將那些離傢多日的飯菜都補回來,好像不曾離開過。

第二日早上,雖然素來與勤勉無緣,但作為一個青壯勞力也羞於白吃白喝,跟隨父母開始一年一度的收秋。由於前幾天陰雨連綿,地裡依舊潮濕泥濘,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掰玉米,遺憾的是貌似還沒有年過五旬的父母動作利索,但父母對於自己的回傢還是興奮並驕傲著,呵呵,我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每年回傢收秋,也許幫不上許多忙,但可以多看看他們的笑臉,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幸福。在地裡聽父母吐槽最多的是今年大旱,玉米普遍減產,想來收成至少比往年減產三分之一。

坐在地裡有時會莫名想起小時候,總是感覺似曾相識,因為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自己就曾經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方用同樣的姿勢做著同樣的動作,隻是今天無論父母還是我都已近被歲月進行重新塑造,隻有那片土地居然未曾有絲毫改變,年復一年,春華秋實,讓人會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好像看到十年前的某個午後,一個小孩子在田間奔跑、嬉鬧,雖然細節已經記不清瞭,但我知道這一切都真實的發生過。

真正的收獲不過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談不上多大的喜悅,但勞累是肯定的。父母年歲漸長,總免不瞭腰酸背痛,記得母親去地前會吃一顆“去痛片”,暫時的麻痹才能使自己堅持下這繁重的秋收。我隻恨自己無力掙錢,卻也幻想著將來掙錢瞭會帶父母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這屬於秋收的時節,哪怕隻是堵在路上,哪怕看到的不過是人山人海。

雖在農傢長大,但父母一心盼著自己在城裡安傢落戶,擺脫農村的印記。所以小時候很少幹農活,僅止於打打下手,以至於今日“肩不能挑”。傢裡有一塊地由於地勢陡峭,不通車,需要扛上玉米走一段路。今年父親腿疼也早已扛不起那百斤大袋,隻能在附近村莊找人幫忙,人高馬壯的自己卻隻能慚愧著低頭裝裝袋子,無地自容。原來現在的自己既無力在城市安傢落戶也已經失去瞭農村的謀生之力,隻能寄希望於自己有一個好的職業發展,畢竟在一個經濟化的時代,手中無錢總不免心中無力,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盡孝、婚姻、甚至豪爽等自身社會人格的建立。

在傢呆瞭三天四夜。滿打滿算收秋三天,隻知道收秋很累。人總是懶的,太累的活我們總是會想辦法逃離,所以宏觀而言人類制造瞭各種機器以遠離艱辛,狹義而論自己通過讀書現在可以以工作的名義早早逃離那養育我的黃土地,但父母卻宿命般的無處可逃,他們隻能忍著,對於他們那就是生活。

田園生活從來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就好像電影、小說裡所謂的歸田園居者也必備萬貫傢財,從小到大目之所及沒有一個悠閑的“戴月荷鋤歸”者,終不過是生計所迫。當然我相信每一種行業都有其樂趣,但前提是財務自由下的自由選擇,所有迫於生計的辛勞都毫無樂趣,換個角度幸福或者說生活的樂趣不過在於從心所欲,比如作為官四代的陶淵明“戴月荷鋤”我相信更多不過是消遣罷瞭。真正繁重的體力勞動,隻會催生悲情與汗水而無力孕育詩情畫意。

所幸傢裡地不是很多,收秋應該會很快結束瞭,那時父母可以好好歇息一下,過得輕松一點。隻是哪一天自己才能讓父母脫離依賴土地的重復勞動啊!我們是父母唯一的希望,歲月催人老,早已時不我待,自己卻依舊沒有看到未來可期,每每想到這些總是會驚慌莫名,隻能看看書、看看電影甚至玩玩遊戲短暫逃離。現在的我隻有努力工作,隻有相信天道酬勤!天道酬勤!!

ps:歡迎微信搜索“靜讀與爭鳴”關註!

點評:也是農傢的孩子,切身體會,倘若沒有好的田地,無法機械化耕作,純手工的勞作,是極其的辛苦的事,而且是年復一年,四季輪回地耕種著,大多數人談不上什麼快樂,隻是簡單地,為瞭活著,然後加點期盼,如此一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