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1:58
文/南橋
在我們最近舉辦的一次培訓上,我和心理學教授Bob McKelvain討論,為什麼有的人學東西學得進去,有的人學不進去。我記得我們小時候老師罵學生笨的時候,會說某某的腦子就好比“花崗巖腦子”,“槍子都打不進去”。小孩這樣,有智商的因素。但是不是所有傢長都能認可這一點,總覺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認為自己的野心可以換算成認知能力,以為小孩隻要肯用功,就能抹殺先天的智商的差異。老美好像實在一些,老早就左一遍右一遍測試兒童的智商,以便傢長能夠瞭解小孩是不是需要特殊教育,包括對高智商學生的強化教育(enrichment program).
可是我後來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一些分明智商正常甚至很高的成人,最終也越來越蠢。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Bob事後給我拿來一篇文章,叫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文章洋洋灑灑20多頁,心理學術語過多,我後來試圖通俗地再現它的大意,發現它其實是在說,蠢人先入為主地堅持早先接受的觀念,什麼東西都往同一個籃子裡裝,拒絕接受新生事物,結果會越來越蠢。換言之,那些被人罵作腦殘的人,往往腦殘志堅,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而是堅持自己先前接觸到的一些觀念,把腦子封閉起來,甚至把自己圈子也封閉起來,結果一些年下來,原本很聰明的人,也會變得越來越蠢。
但是這麼總結可能比較簡化,我花瞭一晚上看這篇文章,試圖瞭解人大腦石化的奧秘,並試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做筆記:
從上面的描述上看,大腦是變得像花崗巖一樣最後什麼也吸收不進去,還是像海綿一樣吸收能力超強,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蓄意地對自己的思維習慣進行改造。人出於本能,在發現新的信息時候,會將其向熟悉的思維模式上靠,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結”(closure), 亦即形成一個結論,尤其是自己過去熟悉的結論。過去的這種結論,會凍結我們的思維。這個過程中,我們往往會將新的信息,誤以為是舊信息的翻版。擁有這個傾向的人喜歡說:“你說的這個我早就知道瞭。”“這玩意十幾年前就學過瞭。”遇到新模式也被強行放入舊模式,這樣他的大腦會越來越萎縮。這種人也習慣尋找認同自己的小圈子,而對打破自己觀念和思維的任何東西存有戒心。
而一個學習型的人思維開放,比較延遲下這種結論,而願意看看新的信息中有無新的模式。如有所發現,舊的思維模式就得到瞭拓展,這就是學習發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有些雜亂,很多前提假設在碰撞,所以一時間不可能有明確結論,所以會產生一些模糊和不確定性。學習型的人能容忍、甚至歡迎各方面信息的模糊和不確定性,而不在害怕當中,匆匆回到自己舊有的、自以為安全的思維裡。
這種總結,不僅僅適用於觀念的接受,也一樣適用於語言的學習,和形形色色的各種其他學習。比如學英語吧,為什麼有的人學得好比鬼打墻,學瞭幾年原地踏步?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有無訓練自己的思維變得更開放,讓新知容易進來。
好消息是,這樣的思維習慣訓練,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的。
如果看完此文,你說,“這玩意我十幾年前就知道瞭,”我祝你幸福。沒人會逼迫任何人思維開通,因為沒有法律規定,誰都必須在這個新世紀生存下去。
原文鏈接:人腦是怎樣變成花崗巖的?
點評: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老子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雖如此,卻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持才傲物,聰明,不是一個恒定的度量,它是為開放思維者準備瞭最神奇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