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靈魂的黑夜”

2016-08-09 22:12:16

不願意接受的原因也並不如我們想象得那麼偉大,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不願意承受內疚。

對此,德國傢庭治療大師海靈格描繪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而且,隻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個關系中絕對問心無愧。這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有這種感覺的人,會覺得自己在關系中永遠正確。那麼,相應的,關系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經常覺得問心有愧,即便他不明白付出者為什麼那麼喜歡付出,他最終一定會產生逃離的沖動。

一旦他真做出瞭逃離的舉動,那個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付出者就會覺得受到瞭莫大傷害,並且會激烈地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但殊不知,他才是破壞關系的始作俑者。

海靈格稱,最好的關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過這種交換,雙方的接受和付出達成瞭一種平衡,且彼此都感到,自己在這個關系中富有價值。

內疚,是和諧關系的調節者,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內疚的產生,源自付出與接受的失衡。內疚的產生,其實是在提醒你,你該補償對方瞭。我們要懂得這一點,懂得覺察自己的內疚,然後及時作出補償。同樣,當對方產生內疚時,我們也要給對方機會,讓對方完成他的補償。

在關系中扮演一個單純的付出者,其實是拒絕對方的補償,從而破壞瞭對方化解自己內疚的努力。結果,內疚不斷在對方心中鬱積,最終這內疚成為一種憤怒,讓他產生瞭想逃離這個關系的沖動。

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情感,內疚是大自然的饋贈,它在提醒我們,你的一個關系需要調整瞭。假若你懂得接納自己的內疚,並幫助對方接納他的內疚,那麼關系就會自然地流動,自然地走向和諧。

心靈的七種兵器之四:儀式,引導心靈的蛻變

一次生命,是心靈不斷成長的過程。

隻是,對於心靈的轉變,我們常處於混沌狀態,不知自己已進入瞭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個儀式,來提醒自己,甚至引導自己的轉變。

古代很重視成長的儀式,不同年齡段要舉行儀式,以提醒你已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瞭,你未來需要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你需要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儀式宛如一道門,舉行儀式的那一刻,你踏在那道門上,既未脫離過去,也未邁入未來。但同時,它也在告訴我們,你正脫離過去,你正邁入未來。

我們須認識到儀式的重要性,至於怎麼履行儀式不是特別重要。你可以沿用傳統的儀式,盡管這些傳統你永遠也無法完全明白,你也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出你自己的儀式來引導你心靈的蛻變。

心靈的七種兵器之五:恐懼,揭示生命的真諦

恐懼=怯弱,這成瞭我們一個思維定勢。

怯弱要克服,所以,戰勝恐懼,也仿佛成瞭一個毋庸置疑的真理。

然而,當致力於戰勝恐懼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一點:作為人類一種最基本的情緒,恐懼和其他情緒一樣,也有著它的獨特價值,而一味地追求戰勝恐懼,就忽略瞭恐懼所傳遞的重要信息。

許多恐懼所傳遞的信息,是極具價值的。事實上,我們越恐懼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後隱藏著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

從這一點而言,許多恐懼,無需戰勝。相反,我們可靜下來,聆聽恐懼,從而發現恐懼給我們的提示。

我們容易自戀,常以為自己一個人就OK瞭。結果,因為人際關系的欠缺,我們常會有一些輕微的恐慌。這些恐慌也都在提示我們,關系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象。

關系至少給瞭我們兩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對我們的生養。並且,我們的人格也源自我們與父母的關系,父母和我們的原生關系,最終被我們內化為“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由此,不管長大後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如何,我們的“內在的父母”和“內在的小孩”都是我們人格的基礎,雖然可以改變,但非常困難,而我們與其他人的外在的人際關系,其實也是這個內部的人際關系的投射和展現。

關系第二次給予我們生命,則是愛情。絕大多數小說、電影和電視劇,講的都是愛情,而且常用“重生”來形容。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證明,愛情這個親密關系的重要性。

不過,親子關系和情侶關系這兩個最重要的親密關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我們無法左右對方。父母無法選擇,甚至你愛的人你也無法選擇。你會發現,越在乎一個關系,你能左右這個關系的可能性就越低。這樣一來,在你最在乎的親密關系中,你就被拋進一個看似無能為力的地步。由此,無數的人開始憧憬享受孤獨,認為自己總能找到很多東西,可以擺脫親密關系對自己的控制,或者擺脫自己在親密關系中的無力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