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5:04
文/田晉文
近日跟風看瞭暢銷書《你的孤獨 雖敗猶榮》,看著作者用流暢的文筆將那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寫的栩栩如生不禁佩服其才情,羨慕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當然我不是想寫一篇書評向大傢推薦,畢竟暢銷書這種東西一般走感情路線,強調引起共鳴,一定程度和粉絲電影比較像,愛者愛之,遠者遠之,不評,勿語,挺好!畢業一年多,一個人吃飯、睡覺、上班,我隻是想談談孤獨,沒有故事的孤獨。
一個人的生活遠沒有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灑脫,對於自己更多的不過是無奈。一個人在安靜的夜晚總會分不清,什麼是寂寞?什麼又是孤獨?貌似孤獨比寂寞更加高級,隻是人有貧富貴賤難道詞也有麼?如果有,那麼孤寂算怎麼回事呢?呵呵,笑談。
孤獨與寂寞的區別無非隻在於,寂寞常關乎於情,更多是一種情感所求卻難以滿足的空虛。孤獨卻往往不知其所起,不知其所逝,它是生命隱藏最深的底色。就如同窗外又開始下雨,滴滴答答的聲音已經持續瞭一整天,莫名觸動瞭生命中某一段密碼,忽然間會感到秋風蕭瑟、萬物寂寥,這是否也是一種天人感應,若是,那麼這種蕭瑟是我的寂寞抑或是天的孤獨?這種閑暇時莫名其妙的囈語遊思永遠沒有答案,卻莫名的蹦入腦海,又莫名在喝一杯水、打一個電話或者看幾分鐘書後消失無蹤好像從未來過,我將他叫做孤獨或者說顯性的孤獨。孤獨是上帝的賞賜,孤獨不會帶來什麼,貌似也不會帶走什麼,但卻在那驚鴻一瞬讓我們看到瞭生命的偉大與荒蕪。
記得前幾天看過叔本華的一篇文章“要麼庸俗、要麼孤獨”,貌似高深,當時讀來也確實振聾發聵,但現在想來早已雁過無痕憶不起隻字片語,哪怕道理卻原來也是孤獨的存在著,或者說別人的道理總不過是別人的道理,也許有一天我們會恍然大悟不過是因為這些道理終於在自己身生完成瞭自我成長。那些於別人口中、書上學到的道理不過是與自己所悟相互印證罷瞭。每個人都孤獨的存在著,每個人都隻相信自我生長的道理。當然純客觀知識例外,知識可以積累、傳遞,所以科技可以累進發展,但道理由於其主觀性,幾千年間本質還不過是幾種觀點輪番演繹罷瞭,本質並無區別。
人類最深刻的孤獨就是我們隻能理解自己卻無力理解別人,甚至正確的認識自己都是個哲學難題,哪怕在進化的過程中我們學會瞭思考、有瞭語言、有瞭文字,但本質都不過是漸近的折衷手段,我們從未能真正抵達彼此。
年歲漸長,越來越相信每個人都不過是欲望河流中漂泊的一座孤島,也許漂泊中你我相遇、你我相交,本質都不過是抱團取暖罷瞭。所以朋友會根據境況一茬茬的換(當然心理每個角落也許深藏著幾個一生知己,但現實中早已相望江湖,許久未曾聯系),因為我們本質都不過是孤獨的存在著。
孤獨與快樂、幸福無涉,孤獨如同陽光雨露它隻是客觀存在著,直到有一天被作為人的一部分所遺忘,如同我們遺忘每一個艷陽高照、風調雨順的日子都值得禱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歡迎微信搜索“靜讀與爭鳴”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