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15:35
值得註意的是,那次讀書會上,mhh最後問在場的朋友裡有誰讀過這本《傢書》,我印象中好像沒有什麼人舉手,看來現在連這本通俗易懂的書也漸漸無人問津瞭。
註:1.南園讀書會
點評:《傅雷傢書》不是普通的傢書。
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傢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傢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傢”。
其實,傅雷對兒時的傅聰管教甚嚴,令其閉門苦讀,稍有違背就加以打罵。因此傅聰的童年是乏味悲苦的,不曾擁有其他孩童的愉快玩耍經歷,也沒有豐富的物質。後來他出國深造,藝術方面有所成就。此時傅雷恍然,開始反思壯年的他不懂做父親的藝術,在信中致歉懺悔,說“ 有些罪過隻能補贖,不能洗刷!”。
但是,他真正想要說的應該是“有些錯誤隻能承認,不能改過!”相信如果讓他回到壯年時期重新選擇,他依然會選擇同樣的教育方法。關於體罰以及過於嚴厲等問題,很多傢長都一樣:“知道不對,但是很無奈。”十幾年前,傅雷采取瞭普遍正確的行動,十幾年後,他道出瞭大多數人贊同的理論。兒子成才瞭,父親醒悟瞭,一切才顯得那麼完美和諧。若兒子沒有成才,恐怕他會後悔為什麼十年前沒有多踹兒子幾腳。
傅雷始終沒有搞明白自己的生活和兒子的生活究竟需要多大的交集。 《傅雷傢書》的存在價值不在於父親的教子方法多麼優良,而在於它對於眾位成年具有教育意義。這也是我們除瞭看到傅雷的愛,自然也要反思對孩子教育,並勇敢去改正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