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3:17:16
果真如此的話,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候僅僅是陪在一個人身邊,Ta就會開心一點——因為這讓Ta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不是孤立無援,有人幫,就不用那麼怕瞭。
因此,在解決情緒問題上,安慰確實是有用的。
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被安慰的人,你聽到瞭這些安撫情緒的話,是否覺得煩惱就一掃而空瞭呢?
實際沒有。這令人遺憾。
這就是安慰沒有用的地方:情緒生於問題,但我們無法代別人解決問題,所以情緒還是會反復。
隻安慰情緒,顯然不解決問題。
所以,如果想用安慰來“把人治好”,歸根結底,還是要解決問題才行。
為什麼安慰一個人的時候,很多人的經典回答是給建議?
這絕不是偶然。
你當然可以說,是因為見不得那人傷心難過,所以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經驗一招斃命對方的問題,讓對方閉嘴不再說,以求自己內心的安寧,但是,也有很多無意間出瞭很多餿主意的人,其實是覺得,光同情人傢的傷心難過,好像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問題還是存在,還是沒被解決,所以對方還是會難過,所以出於好心,安慰者覺得一定要給到辦法才算到位,才算對對方盡責,出瞭餿主意,也隻是因為太關切……他們才不是沒耐心聽對方傾訴情緒。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小心就成瞭一個亂出主意的人,盡管我們一開始早已告訴自己,要好好傾聽對方的情緒?
因為,事實上,僅僅是傾聽情緒,遠遠不夠。
很多求安慰的人,真的需要建議。
不信,去心理咨詢室問問,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巴巴地要求一個素昧平生的心理咨詢師能給出一個萬全的辦法?
求安慰的人,需要建議是不假,但是,當他們需要建議時,我們真的能給出真正適合他們的建議嗎?
一般人求安慰的時候,都是找自己的朋友。可惜的是,那些智慧上與自己不相上下的朋友,往往並不具備更高明的解決問題的智慧。
那麼就去找那些“高人”吧?但找“高人”也有一個壞處,就是“高人”比起那些朋友來說,對於求安慰的人並沒有很深的瞭解,所以很可能在簡單的瞭解之下,就倉促判斷,這樣的“高見”,也未必真能幫上什麼忙。
那麼,有沒有可能,既是朋友,也是“高人”呢?
首先,在智慧上相差很多的兩個人能夠維持友情的情況,委實不多見,即使 “高人”和“凡人”真做得瞭朋友,那麼朋友之間也不見得真有很深的瞭解,畢竟誰也不是誰肚裡的蛔蟲……也許,有時你也被捧為“高人”,你甚至你的朋友也認為你很瞭解Ta的時候,當你覺得可以很放心地用自己腦袋裡已存的知識、經驗、方法去處理對方的問題的時候,你也許還會發現這樣的問題:
從自己朋友嘴裡說出來的話,不論Ta自己如何努力說得詳盡、保證對你毫無隱瞞,你也隻能從你收集到的信息中得到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這個費盡辛苦才形成的理解,說不定還是有問題的,因為:
① Ta用語言表達出來,是第一道信息流失,你用自己的知識經驗理解,是第二道信息流失,在流失的過程中,信息很難保證不會失真。
② 你朋友說的話,是基於Ta自己對事情的詮釋,而非一定是事實,Ta自己的詮釋,可能和其他當事人的詮釋又不一樣。如果你朋友說的,和事實出入較大,那麼你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解要想和事實沒出入,基本也是不太可能的瞭。
③ 一個人自己說出來的話,未必代表Ta本人心底裡的想法,這可能是故意不說真話,也可能是意識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而假如你根據Ta浮面上的話就做瞭判斷,給出瞭建議,說不定和Ta本人真正需要的建議,正好背道而馳。
④ 此一時彼一時。經歷過一段時間,事情本身、人們心裡的動機和感受,也許就變瞭。也許你當時的理解,很幸運地沒錯,但過一段時間,Ta自己的想法變瞭,你的建議也許就不適合瞭,而人傢拿著你當時的判斷,刻舟求劍,也是有問題的。
正因為,要克服種種困難,為別人提供真正有用的建議,是這樣難,近乎是一種難得的幸運,所以那些所謂的“半仙兒”才會被誇得特別神,所以,心理學專業經常被外行誤認為和算命有聯系——因為不明白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過程中所使用語言的特點,不明白這些語言的運作機理,認為“隨便說說就能改變別人”很神奇,所以才覺得神。
如此難得的幸運,真不是一般人能撞上的,所以,解決問題,完全靠別人幫,是不現實的,指望自己三言兩語地安慰一下就能解決別人的問題,也是不太現實的,很多時候,到底還是隻能由那個人自己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