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慰好一個人

2016-08-11 23:17:16

你也是一個不會安慰人的好心人嗎?世界上空有熱心腸卻幹著急的好心人太多瞭。為啥大傢已經使勁安慰瞭,你卻覺得好像還是沒能幫到Ta呢?這是因為,安慰一個人,其實本來就是沒有用的。

如果沒有用,為何確實有人得到瞭安慰?

這要從我們為什麼需要安慰說起,打些個比方吧。

好比說,當一個人失戀被甩的時候,Ta關註的是問題“Ta為什麼要甩瞭我”,但這個問題,隻有那個甩人的人清楚,任憑被甩的人自己怎麼想,都不見得能得到確信的答案。但是,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Ta產生瞭情緒,Ta認為這情緒就是那問題造成的,為瞭專心思考“Ta為什麼要甩瞭我”,Ta試圖把情緒放在一邊,讓自己淡定下來,卻還是想不清楚。情緒,卻如潮水般湧來,使Ta被情緒所困……

我想,通常,我們正是因為被情緒所困,覺得自己不淡定瞭,所以才覺得自己需要被安慰。

除瞭失戀問題,還有很多事:

再好比一個大三的學生,不知自己究竟應該考研、出國還是工作,Ta很糾結,Ta認為自己之所以糾結,完全就是因為不知如何選擇而造成的,為瞭專心思考“我究竟應該選擇哪條路?”,Ta試圖把情緒放在一邊,讓自己淡定下來,卻還是想不清楚。於是越想越糾結,去求安慰瞭。

好比一個考生走出高考考場,覺得自己某道題做錯瞭,很煩惱,Ta認為自己之所以煩惱,就是因為那道題,很擔心這樣會影響自己的前途,無法淡定,於是,去求安慰瞭。

為什麼說“當局者迷”、“關心則亂”?因為,當一件事情與自己相關時,就會十分在意“答案”和“結果”,所以不安。為什麼有些人,自己的感情生活遇到問題,總是“關心則亂”,但解答起旁人的問題,卻是“旁觀者清”?因為,當一件事情與自己無關時,不論最後是什麼“答案”和“結果”,自己都不會有任何損失,所以,旁觀者不會感到害怕,可以站在高處、冷靜地、大膽地做各種假設、各種猜想、各種分析和判斷,而不是因為害怕某些事情的發生,而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說理智地分析瞭。

為什麼人會“當局者迷”,出現腦袋短路的情況?因為情緒影響瞭心智的正常運轉,在當下,首要的是處理情緒。隻有情緒處理好瞭,才能讓心智恢復運作。

市面上推崇的心理學傢式的安慰,正是解決情緒問題的。具體操作步驟是:

建議安慰者先傾聽,聽懂那個人是因為什麼事,而產生瞭什麼情緒,再用自己的理解復述聽到的話和聽到的情緒(用心理咨詢的術語來說,就是“內容反應”和“情感反應”。),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我們想安慰的那個人覺得自己被傾聽、被理解瞭。

具體到上面的三個例子來說,可以是這樣:

□ 失戀的:

聽你說完,我也說說我的理解,你看是不是這樣?是Ta要和你分手,但是又不說清楚為什麼,你覺得這對你很重要(內容反應),所以你很難過(情感反應),對不對?

□ 不知道選擇什麼方向的:

聽你說瞭很多,我聽下來,你是不是這個意思?你不知道應該選擇怎樣的方向,你擔心選擇不好會影響你的前途,你覺得這對你很重要(內容反應),所以你很糾結(情感反應),對不對?

□ 題做錯瞭,擔心前途完瞭的:

你說瞭那麼多,也聽我說說?你知道自己題做錯瞭,擔心成績受影響,會影響你的前途,你覺得這對你很重要(內容反應),所以你很煩惱(情感反應),對不對?

(如果對方覺得你說得不對,你就讓Ta再修正補充)

這樣一來,對方就會覺得,你是在認真聽自己說話(先聽再說),而且沒有隨便揣測自己的意思(詢問、確認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沒有隨便給自己扣帽子,非常虛心,沒有覺得自己的煩惱不值一提(你覺得這對你很重要),又非常願意體會自己的情緒。對方會覺得,自己是得到瞭關註和陪伴的。

為何得到瞭關註和陪伴能夠緩解情緒呢?

我雖然沒有找到相應的研究,但大膽猜想也許是這樣的:人類以前每天做的事,大多跟生計相關,也沒什麼需要特別費腦子的,所以一旦遇到什麼煩心事,好比追獵物追不上,摘果子夠不著,跟大傢求安慰,一抱怨,大傢就能湊出個法子來解決瞭,反倒是那些悶在心裡不愛求安慰的,倒有可能活不下來。所以求安慰這壞習慣,才保留瞭下來,即使到瞭今天,求安慰未必真能使事情產生轉機,還是想要求安慰,即使可能會被人嫌煩,還是會想要這樣去做,也許正是習慣瞭,而且,誰知一定沒用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