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3:17:43
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就把手邊的事情做好。把手邊的事情做好,做到很好,就知道下一步怎麼走瞭。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你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生活怎麼安排,隻能是因為你的思維不夠有高度。你想不到幾年之後的自己。
另一個原因是你沒有足夠的能力——分析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
“看似復雜的現象,其實不過是簡單的投影。改變視點,或者把視點提高一個觀察角度重新來看待問題,其實答案就簡單明快地出來瞭。例如十字路口交通堵塞問題,三維的觀點用立交橋就可以解決。”
這是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說的。隻要思維能力提升瞭,問題自然就解決瞭。也就可以很明瞭自己近幾年的安排。就會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那麼,思維的提升和做好手邊的事情有什麼關系?
深入做一件事就會突破思維的局限。因為做事的時候是在直接體驗事實,而不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實。如果你的思維總是停留在現在的水平,是不能把一件事做好的。為瞭把這件事做好,做得超出你原來的能力,你就要開放自己的頭腦,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思維和技能。
你為什麼會遇到這樣的困難?而別人沒有遇到?你為什麼會這樣想?而別人那樣想?因為這是你的獨特性造成的。也就是說通過在做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我可以認識自己。這也是張德芬講的“每一個關系都是認識自己的通道,每一件事都是包裝特別的禮物”的意思。
通過做事,做一件事,深入地做一件事,可以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隨著事情做得深入,你的思維也就在提升瞭。思維提升瞭,義理上的辨析也就沒必要瞭。
做好一件事,這也是一個人通往自我解放的道路。佛教中的“精進”也是這樣的道理。“精進”可以提升人的思維能力。用哲學的話來說,就是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
同時,你在做好手邊的事情的同時,也鍛煉瞭你的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合作能力等等。這樣,你也就有瞭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資本。
《聖經》上說,“凡奮鬥的必經歷成長。凡含淚播種的,必含笑收獲。”這其實是古老的哲學智慧,而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信仰的范疇。
楊瀾說,“如果你能在這件工作上做得比別人好一點點,不需要很多,你就有下一次機會去做更大的事。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停在那兒抱怨:我在其它方面還比他們強呢。那根本沒用,這個世界沒有人想聽這樣的話。大傢隻關註你做事的結果。所以你隻要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好一點點,你就有成長的機會。像我遇到很多做記者的同行,他們說:楊瀾你多幸運,能采訪那麼多國傢元首和政府首腦,我們都沒有這個機會。而我其實是從采訪一個區長開始的。所以要是區長沒采訪好,就不要去采訪市長;市長沒采訪好,就不要采訪部長;等部長采訪好瞭,再想副總理、總理、總統。”
一次參加一個論壇,有位教授說瞭一個觀點:一個人不需要每件事都做的好。其實隻要一件事做的好,你就有下一次機會。我覺得說的也是這個理兒。
再引用一段新東方職業咨詢師李令彬老師的話:
假如你想做營銷,就要看企業對營銷人才的核心需求,你不需要照著營銷總監的要求培養自己,隻需要找一個極細分的市場,比如在營銷的諸多環節中選一個環節,例如調研;比如在眾多的行業中選擇一個行業,例如快消,甚至更細分的洗發水行業;你就是對人們怎麼看待洗發水,怎麼選購洗發水非常有經驗,比如歷時一年去研究它,組合運用多種調查手段,做大量的訪談,洗發水試用體驗等等。樣本大量豐富到,分析報告鞭辟入理到AC尼爾森這樣的公司看著都臉紅的程度,因為他們隻是在工作,你是在發瘋——如果你是個研究洗發水消費需求的瘋子,還愁寶潔、聯合利華、強生這樣的公司不來瘋搶你?
我並不是說你要偏執地隻做一件事,但是一件事做到過人之處,才能帶來所有的好事。如果你能把洗發水的調研搞清楚,你就會對調研產品,甚至營銷的其他環節與問題更加清楚,因為很顯然你不能閉門造車,你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行業文獻,其他公司的報告,這裡面有多少學習啊!你要去拜訪很多行業專傢、分銷商、銷售員、消費者,這需要多少溝通能力啊!你可能無法獨自完成這樣的工作量,需要團結一批鐵哥們來做,這多需要團隊精神和領導力啊,撰寫報告的時候多需要邏輯分析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啊!一件事情就能鍛煉和考驗你所有的素質,一件事情就包含瞭所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