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8:49
可是,我們為什麼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很多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的生活,我們和周圍的人和事的關系,特別是小時候和父母的關系。中國的傢庭關系,特別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有很多問題的。A也不例外,她的故事要從她的傢庭說起。
A有一個姐姐,姐姐長得很漂亮,活潑。父母從小就對姐姐很好,放任A在地上爬,但是姐姐卻一直被父母抱在手裡。A說,小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都很少抱她。A還有個姑姑,也時不時暗示她,那些話基本也可以算明示瞭,說她不如姐姐漂亮。後來父母也常常對此表示愧疚,說一直給姐姐比較多的關註,忽略瞭她的感受。
以前我總覺得農村的孩子(包括我自己,和我身邊一些朋友)很敏感,很脆弱。我一直也脆弱,傢裡關系復雜等等。一開始以為是經濟的原因。城裡的孩子衣食無憂,做選擇的時候也不需要把錢放在第一位,他們還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後來,才發現,這樣思考問題就太膚淺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窮人傢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是有條件的,父母會說:你如果不乖,我就不要你瞭;我這麼辛辛苦苦養你,你還這麼調皮,你還不好好學習;類似的句子還有很多。總之,父母生活艱辛,養孩子不容易,自然而然會把這種生活上的感受傳達給孩子,孩子會覺得我才是父母生活艱辛的源頭。小孩子沒有反抗的能力,並不代表這些話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於是小孩子都擔心被拋棄,沒有安全感。自己要努力順從,做父母認為的好孩子,才能被愛。
所以,這個才是根源。我們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的根源是擔心和恐懼,擔心自己做的不好,父母就不愛我們瞭。
我們常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正不要讓孩子輸掉的是,對這個世界友善的解釋。信任這個世界不會拋棄他,信任父母會無條件地愛他。
當孩子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不愛他,努力去順從父母的代價時,內心真正的自我就被磨滅瞭。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是扭曲的,自尊心很低。A就是這樣,一直被父母忽略,父母更愛姐姐給她造成的影響就是,她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值得父母去愛,她一直想做的更好,即使後來她成績比姐姐好,事實也沒法改變瞭。然後她就對自己沒有自信,後來反應在工作上就是患得患失,覺得自己隨時會被淘汰。一個抱著這樣的心情在工作的女孩怎麼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呢?
我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媽媽一直跟妹妹說,姐姐如何如何,多少也給妹妹帶來一些陰影。後來她克服陰影的方式就是努力學習,最後學習比我好,高考考上一個好大學。比我的大學好很多。隻是父母曾經說過的話,我們都沒有忘記。我曾經對那個傢庭那麼沒有期待,這些東西都在後來的生活中陸陸續續反映出來。那種不安全感,一直都在。
今天我又看瞭一遍《阿甘正傳》。這真的是一部治愈系的電影,每次當我困惑和難過的時候,我都會把電影翻出來仔細看一遍。我最感動的是他媽媽說的那些話,對他無條件的愛和信任。這是阿甘後來那麼堅定去實現自己人生的基礎。他累瞭,他就回傢。因為傢裡永遠有愛他的媽媽在等待。
妹妹最後和我說,將來你有瞭孩子,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給他愛,給他安全感。這樣他長大後才會對這個世界有善意的解釋,那些天生樂觀的孩子,不單單是衣食無憂,而是他們不害怕失去,在他們生命的深處,有父母的無條件的愛,有一個傢在等他。
原文鏈接:http://jianshu.io/p/bd8c12b0d210
點評:荷葉講述的這些心理,我是多麼的熟悉啊,有擔心自己的好運會嘎然而止,有在人前的故作謙虛,有自動降低自己的期望,有擔心父母不喜歡自己,有不甘心而努力的拼搏……然後跌跌撞撞地走到現在,才發現心是補瞭又補,才慢慢變得堅強許多。而知道這些後,才發現要做個比較合格的父母,應當需要怎樣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