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8:02
文/文昌
如果魯迅先生還在人世的話,看到如流水般的汽車穿梭在各條大街,偶爾還能將高速公路堵成 天然的停車場,一定會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成就,也為這個國傢的繁榮和強大而喜不自禁。如果擦亮雙眼再仔細看看各車的 Logo ,也會欸乃一聲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大多數的汽車品牌還是來自國外,比如德國,日本、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傢。盡管大多數汽車生產單位是中外合資,中國制 造,也就是中國的資源和市場與國外的技術聯姻的產物。
在資本市場驅動下,發達國傢的汽車工業帶動國內汽車進步自然也是無可厚非的,中國經濟 三十多年的飛速發展有一部份原因是技術落後,市場壓抑太久之後對工業技術的極度渴望,改革開放一下子開瞭閘,發達國傢的先進技術有太多值得學習和模仿的, 繁榮而又聒噪的汽車市場也就在這樣的一路高歌中成形。在諸多國外汽車品牌裡,為什麼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大眾這些品牌在國內市場如此的受歡迎呢?回 頭一看,這些汽車品牌全來自德國。德國,為什麼他的汽車工業這麼強大?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度呢?
想想那些借著愛國的名義,行著打砸某國汽 車茍且之事的狂熱民眾,除瞭情緒的宣泄,是否靜下心來看看書?想想到底是為什麼會造成當前的局面。盲目的消費情緒,是否也是一種人力資源的耗散?打砸的汽 車多半還是出自國人之手,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試著閱讀和理解,也能適當的保持內心的平和。還是來談談之前提到的德國吧 !
德國的崛起近的 來說,還是來源於 1870~1871 年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 1871 年5 月 10日,德國和法國在法蘭克福簽訂和約,自此德國完成瞭政治上的統一,形成瞭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同時德國通過和約攫取瞭 50億法郎的軍事賠款以及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的發展提供瞭巨額的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當然此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也使地主和資產階級醉 心於對外侵略,大批軍事,刺激瞭重工業的發展。德國此時也就完成瞭原始資本的積累,而中國還處在清政府封建時期, 1840 年英國對中國就已經發動瞭鴉片戰爭, 1871 附近那段正是清朝政局不穩,人民各種起義,各種鎮壓,哪有什麼精力談工業發展,更別說在一條起跑線上瞭。
在 普法戰爭勝利為大背景下,自 1886 年1 月,卡爾 •奔馳發明瞭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戈特利佈 • 戴姆勒也發明瞭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從此汽車也就出現在人們視野,逐步取代當時的馬車,汽車發源地自然也就來自德國。此後汽車的普及卻不得不提到美國的 亨利 • 福特,他那“制造人人買得起的汽車”的夢想(不由得想起比爾蓋茨當初的夢想),他推出的 T型車,他那流水線的創立(後期豐田深入學習,再改良就成瞭現在的豐田模式)最終使每工作日每隔 10秒鐘就有一臺 T型車駛下生產線,那可時在 1913 年,而那時正時中華民國紀年的第二個年頭。
談到德國自然少不瞭阿道夫 • 希特勒,1923 年的希特勒因為啤酒館暴動失敗而被捕入獄,服刑期間口述編制瞭《我的奮鬥》。也讀到瞭福特的《我的工作和生活:福特自傳》,其中書中談到瞭福特對當下汽車 工業經濟的思考。後來希特勒掌權出任德國總理,鼓勵汽車工業的發展,比如大眾最早的甲殼蟲的載客量和價格就摻雜著希特勒的想法,掌權初期德國正陷在經濟危 機的漩渦中,為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他支持修建公路,這樣德國也就有瞭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公路大量修建的同時也就帶動瞭汽車業的發展。據說當時修建 第一條的高速公路到現在跟現代公路依然沒有啥區別,可見德國的對待技術的嚴謹程度和對質量的重視。爾後掀起的世界大戰雖然讓甲殼蟲暫時擱淺,但戰爭的需要 也極大的推動瞭汽車工業的發展。
從民族文化而言,話說日耳曼人是高傲但又保守的民族,他積聚瞭秩序、嚴謹、認真、果斷、開拓、進取、征服、 整潔等日爾曼文化精髓。也不能由此就感嘆中國永遠是那個差不多先生,咱也有咱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也隻是另外一種不同,但在對技術的嚴謹程度和對事的態度 上我們必須得向他們學習。
在車如流水中,國外品牌大行其道,當然沒有必要意外什麼,隻是我們確實有很多落後的地方,也隻有這樣合作共贏才能走得更快。如果能夠看到更多的自主品牌支撐起中國的市場,甚至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在國外主流市場占據一片天空,也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