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8:02
而更諷刺的是,居然一天到晚有人分享:“老外學做中國菜,看到‘鹽少許、糖適量’都崩潰瞭”——分享時甚至還充滿瞭自鳴得意之色,簡直讓人以為天朝美食是靠著“少許”、“適量”來統治世界的。每次看到這種分享我都難過的胃疼。
中國菜的博大精深源於其深厚的底蘊,而正因為標準化的缺失,所以美食的傳承變得十分困難,傳統美食正在不可逆轉的流失。你是否也抱怨過,口味正宗的XXXX越來越少?就因為沒人知道適量到底是多少,大師傅也許能夠把握平衡,傳到下一代時就沒人記得瞭。
這種對標準化的輕視(甚至可以歸結為對邏輯思考的輕視),正是意識形態上的根本缺陷。(要扯得更遠,甚至可以談到中醫……這裡且按下不表。)
——肯定有冥頑不靈的人要說,中國菜是藝術,不適合標準化。。。
首先,你的拉面餃子就是藝術,別人的漢堡披薩就是流水線出來的俗物。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正是不思進取的遮羞佈。
其次,你要先掌握瞭標準化的方法,再融合自己的突破,那才叫藝術。而如果連最基本的標準法都搞不定,那叫“沒學會”,說的多好聽都沒有用。下棋也要學打譜,繪畫也要學明暗,如果有人一上來就不肯學基礎,那是純粹的耍流氓。
再次,很多人不僅輕視瞭標準化的重要性,更輕視瞭其難度。那些寫”少許“、”適量“的人,他們僅僅是不想寫數字嗎?恐怕他們也寫不出來吧。不是我瞎說,同 一個菜讓他燒兩遍,估計咸淡口味都不一樣。別說什麼”適量“是為瞭創意發揮瞭,你創出來瞭也沒用,因為你創完瞭自己就給忘瞭。很多不寫數字的,不是不想, 是不能爾。
真正做過科研的人就會明白,實驗做的出是一碼事,論文寫的出是另一碼事。
武俠小說總是喜歡說,資質平庸之輩拘泥於招式而不知變通,於是自詡有資質的投機者們便興高采烈的以為隻要會變通就行瞭。殊不知你連基礎都沒打牢就胡亂變通,取死之道爾。
這正是當今的大多數中國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而 相比較,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垃圾食品,雖然水準不算太高,但品質始終如一。別說經歷幾十年都不會失傳,而且你去街上隨便拉一個人都能做出同樣水準的炸雞—— 別小看瞭這個能力,人傢就是靠這一條橫掃全球。反觀天朝,連蘭州拉面都越做越差,還口口聲聲的不屑於人傢的科學方法。這正是讓人痛心疾首之處。
如果你以為我在黑中餐,那隻能說你沒有理解本文的精神。我黑的是對傳承的輕視。
漫漫五千年華夏文明,失傳瞭的文化瑰寶還嫌不夠多麼?
木牛流馬你會造麼?
高山流水你會彈麼?
幹將莫邪你會鑄麼?
奇門遁甲你會擺麼?
六脈神劍你會使麼?。。。
這些你都不會,no can no BB。所以他們無論有多牛B,又有什麼意義呢?就是讓你多一個吹牛B的段子?
中醫的巔峰是幾千年前的華佗,中餐的巔峰是民間某處的不知名小店。
這種迷信於”高手在民間“,”絕技在從前“的想法,說白瞭,隻能證明有些人的思維還停留在未開化的階段。你讓這些人去挑戰“德國制造”?癡人說夢罷瞭。
而這些人,也正是華夏文明失傳的幫兇。
再來個本土化的栗子:但凡說到秦始皇的功績,必會提到“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這也是在執行標準化管理的一個實踐。
後人無論怎麼黑,這段功績都是黑不掉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統一瞭這些標準,華夏才能作為一個整體而做強做大。
這就是標準化思維的戰鬥力,明白瞭沒?
為什麼小聰明不行。小聰明就是你的方法別人用不上、別的場合用不上,所以放到整個文明長河裡是沒有意義的。
你解決瞭這個個別問題,很好,我為你的創新精神而喝彩;但是人類的技術水平提高瞭嗎?很難說。如果整個民族,解決每一個問題,都隻能構成獨立事件,無法串聯在一起,那無論多聰明都隻能是原地踏步。